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除法(三)》课件三篇

3.求!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电子课本,有这个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4.请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6.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亲,身为老师的你教案准备的怎么样啦!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二

        一、复习导入

        1、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被除数÷除数 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提问:80÷2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除数都扩大5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回忆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商不变的性质是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所以这里的复习很有必要。)

        二、 新课

        1、 动手做数学。

        (1) 把4张相同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4、6、8份,表示出1/2、2/4、3/6、4/8。

        (涂上阴影)

        (2) 提问:比较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发现?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加以说明吗?

        (3) 结论:几个分数虽然分母、分子都不相同,但大小是相等的。

        2、 设疑:为什么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几个分数可以相等,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1) 观察并研究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

        1/2 =2/4 = 3/6 = 4/8 学生观察的顺序可以自选。

        (2) 学生发现并归纳得出的规律(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 理解意义。

        提问:刚才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呢?

        先回忆商不变规律,然后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突出关键点:零除外。(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0,则分数成为0/0 ,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能同时除以0,因此要“0除外”。)

        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补充完整。

        3、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1) 指出: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2) 把3/4和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要求:独立思考解答、交流方法

        (3)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

        看分母(分子)乘或除以几、分子(分母)也同时乘或除以几。

        (4) 独立完成练一练。

        重点是:学生要能自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观察分母或分子是怎样变化的,相应地分子或分母就怎样变化。

        变化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5) 口答练习十八第2题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4、 全课总结:你能将这节课的内容及重点归纳概括一下吗?

        5、 作业:完成练习十四1.2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桌互相说分数并指定分母或分子让另一个同学化。

        三、难点点拨

        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忽略了“同时”。举例说明 = = 是错误的,只是分子乘2,分母不变,正确答案应是= = 。

        ②忽略了“乘上或者除以”。举例说明, = =是错误的,因为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变了。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只限于“乘上或者除以”。

        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三点:必须强调“同时”;必须强调“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必须强调“0除外”。

        ③忽略了“相同的数”。举例说明, = = 是错误的,因为分子和分母应同时除以相同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 .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 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

        (3 )。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析

        (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 ”。

        ( 3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41 请学生说出41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41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41。 学生乙?41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41。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单位“1 ”。

        ( 1 )?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41?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41。 学生展示成果。

        ( 2 )?老师投影出示。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41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乙:把8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丙:我把12 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41。

        学生丁:我把1 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1 份?就是1米的41。

        ( 3 )?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41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8 个苹果、12 个△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 个△ 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 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教材第60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 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学生通过回忆说出已学过的分数知识。

        1 .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 1 )举一个分数的例子。( )

        ( 2 )以 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 … 分子

        — … … 分数线

        3 … … 分母

        ( 3 )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分数?(用图、线段或正方形来表示分数。)请你用线段图表示 。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后,画出阴影,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二)教学实施

        1 .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 .计算。

        老师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西红柿的个数怎样表示?( l ÷ 2 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3 .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最初,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4 .资料介绍。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相互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材第61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 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

        3 .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 ”。

        3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 教具准备

        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请学生说出 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 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 。

        学生乙: 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 。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单位“1 ”。

        ( 1 )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 ,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 。

        学生展示成果。

        (二)出示一些图示。老师:看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 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 3 )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像上面图中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 .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四)思维训练

        说一说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个图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单位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四 教具准备(小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 . 下列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3 . 说一说。

        ( l )拿走9 块饼干的 ,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 2 )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为什么?

        ( 3 )再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

        ( 4 )写一写,想一想。

        请学生任意写3 个分数,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老师板书学生写出的分数。如 , , 。

        老师: , , 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有,1个 , 有3个 , 有14个 。)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分数单位。

        2 . 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2 )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3 )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 , , ,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4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 , , 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 的分数单位是 。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已写出的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 5 )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 1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 2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请你与同桌互说3 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除法(三)》课件三篇

        一个好的教案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哦!那么你知道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生活实例,引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出示)想看嘛?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风车是怎样运动的?(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举例。

        旋转这个词,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认识过,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我们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旋转还隐藏着什么知识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三要素及性质。

        2、会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三、学习探究新知

        1、 下面老师想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谁是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些物体都是怎样旋转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出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含义。)板书

        师:这个点或轴,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旋转中心”或“旋转点”。(板书:旋转中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了解,教师以钟表和风车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物体旋转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体旋转是有方向的,认识顺时针和逆时 方向。)

        3、我发现同学们眼力越来越好了,并且脑子也越来越爱思考问题了,下面我想再试试同学们的眼力如何?准备好了吗?

        (课件)请看大屏幕,请大家仔细观察,指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1)指针是按顺时针旋转的。

        2)指针是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不动。(师补充;这个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旋转中心,用字母o表示。

        3)指针顺时针旋转30°,从12到1。(30°你是怎么判定旋转了30°)

        (板书:旋转角度)

        4)谁能把旋转的这三个要素完整的说一遍。(生答)

        接着出示2、3个表,学生观察汇报。(可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了吗?(会了)

        哦,小精灵看老师难不住你们了,也想考验你们一下,你们能不能经受的住小精灵的考验。(这一次咱们来个同桌比赛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仔细读题要求,看谁先拨出来。

        咱们拨完以后,同桌互相对照一下,不一样的要勇敢地把手举起来,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旋转,为后面学习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5、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般要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三个方面去描述图形是如何旋转的,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基本图形,该怎样去画呢?

        你们想不想试试?

        好,我们拿出提卡1,认真审题哟。

        师: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对照一下, 答案不同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线段的旋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时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上升到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这里教师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让学生先模拟“转”再“画”,通过操作,看清楚旋转后图形位置,再讨论怎样画,由此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画图方法。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继学习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6、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线段的旋转,那如果给你一个平面图形,它又会怎么旋转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借助三角尺探究一下。(我们快速读题要求)

        请拿出一个像图上这样的三角尺,摆好方格纸,在方格纸上摆好三角形,按要求旋转,在旋转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操作。(看屏幕)

        注意事项:是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用笔画三角形,不拿笔。

        同桌可讨论一下如何旋转?会的同学可以帮一帮不明白的同学,看我们谁会当小老师,我们要互相帮助。

        师:好,同学们旋转好了吗?观察一下你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旋转的?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预设:1)我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

        2)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是怎样判定三角尺旋转了90°呢?

        (看三角尺连o点的两条直角边或一条边)

        连o点的两条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相同。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

        3)旋转后的三角尺,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预备环节,看时间。师:三角形旋转具有这些特点,那其它图形旋转是否也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在方格纸上试一试。

        (逆时针旋转90°) 生上台展示。说发现。)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设计了在带有方格的纸上操作小三角形旋转90°的活动。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有方格的纸上操作,为下节课学习例3做了知识与技能上的孕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掌握有关旋转的知识了吗?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练习1题找出小图形。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了几个通过旋转运动形成的图案,让学生根据旋转变换的特征判断该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而成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题带阴影的三角形是以原来三角形中的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3题道闸。

        (学生举生活实例,问其旋转三要素)

        (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较为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注意选取旋转角度不是360°的道闸、秋千等,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五、谈收获,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旋转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带着收获,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更有趣的旋转现象,更美的运动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二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求!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电子课本,有这个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未知)(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解:设操场有X人参加活动。

请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我有,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是:

       /s/1SDGP959d17a-psVbTxh1BQ?pwd=1234

       电子课本可以多维度、完整的呈现教材内容,利用电子课本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任务,下面准备了5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电子课本,详细为大家介绍了查找5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的具体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14人。大部分的同学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苏亚迪、未太红)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册教学重点: 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三)、本册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四、本册教学措施:

       (一)常规方面:

       1.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3.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4.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7.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后进生转化方面: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4、老师的辅导要及时,当然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后进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三)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

       《质数和合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质数和合数(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质数和合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并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2.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学习难点 灵活地运用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7分钟)

        1.课件出示:

        (1)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2)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2.找出20以内的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课件出示)

        (1)奇数有:

        (2)偶数有:

        (3)质数有:

        (4)合数有: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总结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18分钟)

        1.课件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几个奇数、偶数然后加起来,通过探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

        4.验证猜想

        奇数-偶数=( )

        奇数-奇数=( )

        偶数-偶数=( )

        学案

        1.回顾学过的概念。

        (1)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1)奇数有:1、3、5、7、9、11、13、15、17、19

        (2)偶数有:0、2、4、6、8、10、12、14、16、18、20

        (3)质数有:2、3、5、7、11、13、17、19

        (4)合数有:4、6、8、9、10、12、14、15、16、18、20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偶数+奇数=( )

        奇数+奇数=( )

        偶数+偶数=( )

        3.小结: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4.验证交流。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4题。

        2.完成教材第17页第6、7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5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读一读教材第17页?你知道吗?

        课后小结

        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来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强交流,探索规律,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首先复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来引入新课,然后采用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的奇偶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练习题的设计也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的奇偶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习题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在2,3,4,5?中,除了合数以外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一定是合数,并且所有的质数一定是奇数。( )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都是偶数。( )

        答案:(1)?(2)?(3)?(4)?

        2.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在结果是奇数的算式下画横线,在结果是偶数的算式下面画波浪线)

        328+736 836-655

        1000-427-144

        1+2+3+4?+19

        23?16-11?7

        答案:328+736 836-655

        1000-427-144

        1+2+3+4?+19

        23?16-11?7

        板书

        质数和合数 (2)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4.验证交流。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因数和倍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 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因数和倍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工具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佳爸是佳佳的爸爸,佳佳是佳爸的儿子。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回见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平米,认识这些吗?(课件出示:0,1,2,3,4,5?)

        这些自然数。(课件去?0?)

        去0后这又是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理解整除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前面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分类所得:

        第

        一

        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

        二

        类

        8?3=2?2 9?5=1.8

        19?7=2?5 26?8=3.25

        (3)观察发现,合作交流。

        观察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2、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

        12?2=6中,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由此可知:(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总结归纳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36?13 75?25 81?9

        6、教学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这样用图表示。

        18的因数

        1,2,3,

        6,9,18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7、教学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2的倍数有2、4、6、8?

        2的倍数

        2,4,6,

        8,10,12,

        14,?

        3的倍数有哪些?5呢?

        8、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课后小结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课后习题

        1、填空。

        (1)36是4的( )数。

        (2)5是25的( )。

        (3)2.5是0.5的( )倍。

        2、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18和3 (2)120和60 (3)45和15 (4)33和7

        3、24和35的因数都有哪些?

        板书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好了,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