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_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时分秒

       对于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1.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教案

2.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3.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5.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_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时分秒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找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摆一摆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根?你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行摆了()个()根,第二行摆了()根。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第10页的练一练第1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圆片画了()个(),一共画了()个。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教学新知。

       1、出示情景图

       (1)谈话:看着这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松树有多少棵?柏树有多少棵?......)

       (2)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呢?我们先来画一画。

       根据题意老师和学生一起画图。

       杨树

       松树

       (3)要求松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来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独立计算。

       (5)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小结: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就是要求3个11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7)要求柏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想的过程。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2)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要求白兔有几只,就是求()个()是多少。)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都是通过提前做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一)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1.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3.小棒可以演示。

        4.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5.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1.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2.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3.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4.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三)

        教学内容:

        xx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要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的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上趣味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分享好文◆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教案# 导语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 1克与 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 1000千克,3吨是3个 1000千克,3个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吨= 3000千克。因为 1000千克是1吨, 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  1t= 1000kg。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

        一只小兔大约重3( )。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

        一头大象约重5( )。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 )千克,也就是( )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 6 )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 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xx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如下:

       复习目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一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复习重难点,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和钟表。

高效复习方法:

       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考生要完成从高中二年级的水平到准大学生的水平的跃进,没有很有效的学习、复习方法是不行的。高考是人生最为关键的大事之一,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亚于诺曼底登陆对于二战的欧洲战场的重要性。

       要打好高考这个关键战役,就必须在备考复习阶段制定好复习战略,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制定复习战略时,考生必须处理好各个科目之间的关系。如果多门功课考得都很好,一门功课考得很差,即使你的总分不低,也可能没有被高校录取,这次考试就不是成功的。

       倘若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相对较差的功课上,使这门功课的分数有大幅度的提高,自己不但不会因为偏科而没有被录取,很可能在总分上也会有所提高,这样的考试就是成功的,这种复习策略就是成功的。

       高考的分数跟钱一样,你流血流汗获得的辛苦钱并不比你因为一个好点子而赚的钱来得更“值钱”些,你一年辛苦劳作积攒了五千元钱,而他因为抓住机会,懂得经营,一个星期就赚了五千元,他的钱能买一台电脑,你的钱也只能买一台电脑。

       你不可能因为你的钱来得不容易而能买一台半或两台电脑。高考中,在潜力大的功课上花了少许的精力得到的10分与在潜力小的功课上花了许许多多精力而得到的10分是具有同等效力的。

       在相同的复习时间内,复习方法得当,懂得考试技巧,懂得记忆技巧的考生得的分数肯定会更多。

       好了,今天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