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_相声《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台词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相声《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从小到大一共都背过哪些语文课文

2.求北京卫视的相声《满腹经纶》的所有台词。

3.2022年省考行测资料之《那些年我们背过的口诀》

4.《背课文》原文

相声《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_相声《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台词

从小到大一共都背过哪些语文课文

       《卜算子 咏梅》默写,背诵,理解。

       《为人民服务》常考关于“人固有一死”那一整句话的理解。

       每个积累.运用(重点是读读背背)。

       《詹天佑》的三个设计图理解,有时考绘制。

       《古诗三首》默写,背诵,理解。

       《草船借箭》、《将相和》复述。

       《古诗两首》默写、背诵、理解。

       《匆匆》背诵,并理解重点句子。

        初中古文背诵全篇目(新教材必背课文)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核舟记 魏学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风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求北京卫视的相声《满腹经纶》的所有台词。

       在南京水西门大街,有一座豆腐坊。掌柜的姓解,叫沛然,山东人,五十多岁。只有一个老伴儿,没儿没女。

       有一天,这老两口子全病了。也没人推磨了,也不能做买卖了。老解就跟老婆说:

       “你看看,有个闺女就有半子之劳,我都五十多了,还没儿没女,以后可怎么办呢?你不会赌气养一个吗!”

       这事儿哪有赌气的。

       赶到老解五十五岁,竟然得了个又白又胖的儿子。老两口子这份儿高兴就不用说了。对这孩子爱如掌上明珠。时间过得快,一晃儿就到了六岁。孩子倒是透着机灵,看见人家念书他就看,看见人家写信他也瞧。可有一桩,这孩子不会说话。老解可烦了,心想:命中没儿别强求,有了儿子是哑巴。

       这天,老解请人帮着算豆腐帐,这孩子照例过来看个没完,老解急了,给这孩子一个嘴巴,啪!

       “瞧什么呀?”

       孩子一着急,张了嘴了:

       “我瞧人家写字儿。”

       老解一听;怪哉,怪哉,孩子说话了。

       “嗯,好!你喜欢念书,我给你买书,送你上学去!”

       一高兴,帐也不算了,挑起两个豆腐桶就走。怎么?送这孩子上学带卖豆腐。路上买了三本书,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直奔书房去了。书房的老师姓罗。到罗老师的门口,老解就叫门,可又怕耽误做买卖,他一边吆喝,一边叫门:

       “豆腐老师,豆腐老师……”

       老师一听:怎么,我成了豆腐老师了。开开门一看,是老解。

       “老解,我短你的豆腐钱哪?”

       “不短,我送孩子上学来了。”

       老师一看这小孩五官清秀,看样子还挺聪明,就很爱惜。

       “好吧,进来吧!”

       老解把豆腐桶挑到院里头放下,跟着也进了书房。老师说: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哑巴。”

       “人有叫哑巴的?”

       “他不会说话可不就叫哑巴。”

       “这不是起哄吗!哑巴能念书吗?你快领走。”本来嘛,那时候又没有聋哑学校。

       “他现在会说话了。”“好!我问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爸爸没念过书,没给起名字。”

       老师一听,这孩子不但不哑,说话还挺合情合理,就高兴了:“我给你起个名字,叫解缙,大号叫鸿魁。”

       老解在旁边急了:“先生,别让这孩子泄了劲哪!”

       “什么呀,你走你的吧!到月头儿,你给送两吊束修钱来。”“先生,咱是个穷人,交不起那么多的学钱。”“那么,我就白教吧。”老师还是真喜欢这孩子,愿意白教。“那也不能叫您白教,这孩子在您这儿念一天书,我给您送两块豆腐来。”

       老师一听,我这教学都换豆腐吃了:“你呀,别在这儿捣乱了,我什么也不要,三节两寿,你来看看我,就全有了。”老解高高兴兴地走了。

       老师叫小孩:“解缙,你过来,我给你上书。”

       头一本念《百家姓》。老师说;“上三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魏,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念去吧!”

       解缙说:“您给上三趟,我不念。”“那上两趟吧!”“两趟我也不念。”“上一趟啊?!””“一趟我也不念。”“那你甭上学了,回家去吧!”“老师,让我在您这儿上学,为什么又让我走哇?”“是呀!一趟才八个字,你都不肯学,难道说你还上半趟?”“不!老师,您给上得太少了,多了我才念呢。”

       老师一听;我教了这些年的书,还没遇到这样儿一开头就嫌少的呢。“少,好办。我给你上四趟。”“四趟我也不念。”“那就上半篇,八趟了!”“半篇我也不念。”“依你呢?”老师有点纳闷儿。“您给我上一本,我才念。”“一本儿?回头你还得背哪?” 那时候念书就是念,背,打,念完了背,也不讲,背不上来就打。

       老师怕小孩儿不知道,还直给提醒。小孩儿说:“背不上来,老师打我,我不埋怨。”“好,给你上一本儿!过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司徒司空,百家姓终。念去吧。”

       那位说,怎么这么快呀?不快、我在这背一本儿《百家姓》,大家全睡着了。

       这孩子拿着书本儿,回到自己书桌那儿,把书本儿往桌上一放,他不念——那时候小孩念书,上身得晃,这叫“忙其身,忘其累”。怎么呢?那时候念书不知道怎么讲,一个劲死背。念的时候。上身儿要不动,俩眼睛死盯着书,念着念着就听不见了。怎么?睡着了。——这孩子,拿个手指头,蘸点水在桌子上写。先写赵、后写钱,就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写。

       旁边的小学生一看,嗯?这家伙怎么不念呢?就偷偷叫他:“解缙,快念,背不下来,一会儿老师可打你。”

       解缙也不理他。这个小学生就叫那个小学生,“哎!师哥,你瞧,他也不念。”“哎!师弟,你瞧,他不念。”

       这个叫那个瞧,那个叫这个看。不一会儿,书房里六十多学生,全不念了,都瞧他一个人儿了。老师正在那儿看《诗经》,看着看着,一听书房里鸦雀无声,抬头一看:怎么?全不念了!好,不管你们念不念,到时候背书,背不下来,就打。过了一会儿,小学生们还在瞧解缙,老师把戒尺往桌上一拍:“背书!”

       小孩儿吓了一跳,背什么,一句还没念会哪。老师不管,这儿叫:“王文元,过来背书。”

       这孩子已经念《三字经》了。就上了三行。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他呀,净顾了看解缙了,就记住头两句,往下全忘了。他想了个主意:书不合上,就放在老师面前,露着他念的那个地方,背不下来,好偷着回头看。哪知道,他一转身,老师就把书给合上了。他还不知道哪,就背:“人之初,性本善,翻过去,看不见。”“往下背。”“翻过去,看不见,不能背,没有念。”

       他这儿找辙来了。

       老师这个气呀:“去!跪那儿念去!”“苟不教,性乃迁……”早干吗来着?

       简断捷说,六十来个小孩子,全都没背下来。老师想:今天解缙一来,大伙儿都没背下书来,他要再背不下来,罪魁祸首,我就重重打他:“解缙,快来背书!”

       小孩拿着书本,冲圣人牌儿作了个揖,冲老师一作揖,把书本往桌上一放,转过身去:“赵钱孙李……百家姓终。”他背下来了。

       老师说:“你这孩子要是不说实话,我打你,你在别处念过书吧?”“老师,我刚会说话,实在没念过。”

       天下爹娘爱好的,老师一看这孩子那么聪明,特别高兴:“你们大伙儿净看他了,全没背下来,他可背下来了。都回家吃饭去吧,下午好好念,背不上来,我可要挨个儿打。”

       到下午上学以后,解缙把《千字文》拿过来了,到老师跟前:“老师,您给我上这本地。”“啊,一天念两本呀!我没法教,念得多忘得快,贪多嚼不烂。你还背你上午学的吧。”

       打这儿起,老师教这孩子念书,总比别的孩子细致,上的书比别人多。这孩子不知道怎么讲就来问。念到一年,这孩子就念《诗经》了。到第二年,这孩子就开笔做文章,能做诗,对对子了。

       他这做诗净惹祸。有一天下雨,他下学回家,正走到曹丞相的府门口,他想上门洞去避避雨,一上台阶,滑了个大跟头。府门洞里两边懒凳上坐着曹丞相府的家丁、用人,一看,大伙儿全笑了。小孩儿一想:我摔倒了,你们怎么还笑?上台阶冲大伙儿一作揖:“众位叔叔大爷,你们都在这儿凉快哪。”“可不是嘛。”“那你们笑什么呢?”

       大伙儿一听,这话没法儿回答,怎么说呢?你摔倒了,我们笑了,不像话。就说:“你摔倒了,没哭,我们笑了。”其实这也不像话。“各位叔叔大爷,你们闷得慌吗?”“闷得慌怎么样呢?”“我给你们做一首诗,好不好?”“这么大孩子能做诗,好,你说说!”

       小孩儿张嘴就来:

       “春雨贵如油,

       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

       笑煞一群牛。”

       “这孩子骂咱们大伙儿哪!”“这是谁家的孩子?”“咱们后花园对过豆腐坊老解家的。”“走,找他们家大人去!”

       揪着这孩子到了豆腐坊。“老解,你们这孩子骂人。”

       老解出来一瞧,丞相府的,不敢惹——宰相门前七品官。就问这孩子:“你为什么骂人呢?”

       “爹,我没骂。”“你没骂?把你刚才做的那首诗,念出来让你爸爸听听!”

       “刚才我做的是:

       春雨贵如油,

       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

       笑坏众朋友。”

       “嘿!你这孩子,真能编瞎话,你不是说笑煞一群牛吗?”“爹,我说‘笑坏众朋友’,我是拿他们当朋友。他们自己愿意当牛,咱们管不着。”“我们怎么那么倒霉呀!老解,这孩子你要是不管,明儿可要惹大祸。’”

       又有一天,老解卖完豆腐回家,半道上正碰见解缙,爷俩一块儿走。走过一家粮食店门口的时候,看见有两个和尚,都被枷带锁,有俩公差押着,找粮食店买茶喝。解结一瞧:这俩和尚怎么会犯罪的呢?出家人应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啊!嗯,不是好人!小孩儿一生气就过来了,向和尚一抱拳:“二位大师父,你们脖子上带的这个叫什么呀?”

       和尚说:“不知道。”“我知道,这叫你。”“知道你还问!”“我给你们做首诗好吗?”“这么点小孩儿会做诗,好,你说吧。”

       小孩用手一指,说:

       “出家又带枷,

       落发还犯法,

       两块无情木,

       夹着大西瓜。”

       “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讨厌!”

       老解赶紧过来:“大师父别生气,这孩子不会说话,脑袋怎么会像西瓜呢。西瓜什么颜色,脑袋又是什么颜色?”

       俩公差怕他们吵:“行了,行了,你也走吧。”

       老解到家,就说这孩子:“我再听你做诗,我可打你呀。”

       可是这孩子习惯了,张嘴就来。老解让这孩子扫地:“你把这地扫扫。”小孩说:“慢扫庭前地。”“你把鸡罩上,鸡都跑了。”小孩说:“轻罩笼内鸡。”“怎么回事,你又来劲儿,又做上了!”“分明是说话,又道我吟诗。”好!一句诗也没少说呀。

       这孩子念书念到了九岁,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老师说:“放学了,明年初六开学。”

       解缙说:“老师,我明年初二来吧。”老师说:“都来,你别来了。”“老师,您怎么不让我来了?”“废话,明年来了,是我教给你呀,是你教我呀!”“您教我。”“我教你什么呀!凡是我念的书,你都念了。我就问你这么一句吧,你如有发达之日,把为师我放在什么地方?”

       这孩子多会说话:“老师,弟子倘然发迹,绝不忘我师教养之恩。”“好!明年你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没事咱们爷俩化吟个诗答个对儿的。给你两吊钱,回家过年去吧。”白念三年书,还拿两吊钱。

       这孩子夹着书包儿、拿着书桌儿就回家去了(这书桌子就是三块板儿,用合页一钉,比小板凳大不了多少。那时候上学,自己就带这么个小桌儿)。到家一瞧,正在炸豆腐呢。因为到年下了,做素菜的多,就添上炸豆腐卖。小孩进门叫了一声:“爹,我帮您烧火吧。”

       老解一瞧:“你怎么把书桌子拿回来啦?”“放年假了。”“明年还得去,拿书桌子干吗?”“明年老师不让我去了。”“为什么?”“老师说:明年去了,是他教给我呀,还是我教他呀。”“别胡扯了,只要你能写两块豆腐帐就得了。等着,咱把豆腐炸得了,我领你上街,给你妈买两朵花,给你买点炮放,再买点儿鱼,买点儿肉,好好的过个年。再买两副对子贴上,像个过年的样儿。”“贴对子,不用买了。”“不买怎么着?”“您买纸来,孩儿我写得了。”“怎么着?你都会写对子了!哎呀!咱们家里头,连我这辈子已经是八辈子没有认识字的了。轮到小子你这儿,会写对子了,小儿呀,小儿呀!你简直是开水浇坟——你欺(沏)了祖了。”

       他还净是俏皮话儿。“好!我买纸去。你写得好好的,贴到大门上让人看看,是老子我的光荣,也是小子你的脸面。”

       不一会儿就买回来了。“小儿,你写吧,我去买菜去。”

       这孩子一想:我要写,得写一副像样儿的对子。不能又写什么“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铜盘铭富贵吉祥”,什么“洪范九畴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的,这多俗气。对,出去找个题去。

       出了大门一看,对过儿是曹丞相府的后花园,丞相好养竹子,一片青竹茂盛,长得挺高,由墙外往里看,真好看。小孩儿一瞧这个题挺好哇,回到屋里提笔就写:上联是“门对千棵竹”,下联是“家藏万卷书”,横批是“大块文章”。字写得苍老有劲。写完了就打糨子,到外边就贴上了。回到屋里,坐那儿又写屋门对儿、财神对儿、灶王对儿、福字儿、横批、斗方、出门见喜、抬头见喜、春条儿……这孩子可就折腾上了。

       他哪知道,贴上大门对子,惹了祸了。

       他刚贴上对子,正赶上曹丞相下朝回家。坐着个八抬轿,他的管家曹安在前边当引马,轰散闲人。丞相让曹安把轿帘儿打开,要看看过年街上的热闹景象,特意绕到后街来看看两边儿的匾额,买卖铺的对子。一看这副对子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哦,油盐店,俗气。再看另一副对子,是:“苏季子当金钗六国封相,张公芝还宝带五世其昌”,横批是“裕国便民”。哦,当铺,俗气!再看:“进门来乌衣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这是剃头棚,俗气。再看:“驮山宝换国宝宝归宝地,以乌金卖黄金金满金门”。这是煤铺哇,老套子。

       丞相为什么注意这个呢?因为他是南书房的御老师(南书房就是皇上念书的地方)。这朝的皇上就是跟他念的书,很有学问,所以,他要瞧匾看对子,瞧人家写得好坏。

       瞧着瞧着,就到豆腐坊这儿了。因为豆腐坊这副对子是五言的门心对儿,字儿大,所以丞相老远就看见豆腐坊贴了对子了。他可还没瞧见什么词儿就乐了,心里说:怎么豆腐坊又贴上对子了,听说豆腐坊八辈子没有一个认识字的,还年年要贴对子。那年贴那副对子多叫人乐呀!上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人家写对子的知道他不认识字,下联就给他写了个“财源茂盛打三枪”,他呢,也不知道,就给贴上了,而且是上联贴到下边儿了,下联贴到上边儿了,横批倒着就贴上了。今年又这么早就贴上了,不知又成什么笑话了。

       轿子到豆腐坊门口不远,丞相捋着胡须就预备乐,可是字也看明白了。上联是“门对千棵竹”,哟!改词儿了。捋着胡须一看下联“家藏万卷书”,“啊!”一着急,胡子揪下四根儿来,豆腐坊出了能人了!“门对千棵竹”是拿我竹子为题,这下联儿可不像话,“家藏万卷书”。小小的豆腐坊敢说家藏万卷书!我是市书房御老师,当今万岁跟我念书,这么大的丞相府也没敢写家藏万卷书哇!岂有此理!再一看横批,更火儿了,“大块文章”?胡说!豆腐坊应当写“大块豆腐”。

       丞相越想越生气,就叫管家:

       “曹安,去问问豆腐坊,这副对子是何人所写,把他抓来见我!”

       “是!”

       曹安刚一转身儿要走。丞相心里一想:不对,我要是把人抓来,把他对子给撕下来,人家说我以大压小,以官欺民。也罢,回家再说。他就改了话了:“曹安,回家再说。”

       丞相回家,坐在自己书房一想:有了,这对子他怎么写的,怎么贴的,我让他自己怎么撕下来。上联不是“门对千棵竹”吗,我让你“门对墙头儿”。“曹安,来呀!到花园子,找着花把式王三,挑水的赵四,门房的老刘,加上你,你们四个人,把后花园的竹子削下半截去,光留下半截,竹子帽儿给我隔墙头扔出去,要让外边一棵竹子都看不见,快去!”“是!”

       曹安到后花园找到了王三、赵四、老刘,四个人就削竹子。曹安这个不愿意呀,大年下的歇会儿多好,没事儿给竹子剃头玩儿。都削完了,唏哩哗啦就往墙外扔,都扔完了,就去回复丞相:“跟爷回,竹子帽儿都扔出去了。”“外边一点儿都看不见啦?”“看不见了。”“去,到豆腐坊看看去,看门上那副对子撕了没有?”

       丞相是想这个:你“门对千棵竹”才好“家藏万卷书”哇,你这门对墙头儿,还要“家藏万卷书”,就对不上了,他一定会把这副对子撕了。

       曹安出了相府,直奔豆腐坊。快到豆腐坊,老远一看,对子还在那儿贴着哪。临近一瞧:嗯?相爷说是五言对,怎么这副对子是六言的啦?

       这是怎么回子事情呢?

       小孩子不是还在屋里写着吗,写着写着一想:我那副大门对多好,现在外头一定有很多人看,外头瞧瞧去。到门口一看,一个人儿都没有,再抬头往对面一看:哟!竹子都哪儿去了?正在这儿纳闷儿,就听唏哩哗啦,唏哩哗啦,从墙里头往外扔竹子帽儿哪。这么好的竹子怎么给削下半截来?多可惜!这是怎么回事?小孩一转眼珠儿,明白了,心说:哦!为我这副对子呀。常言道:宰相肚内能撑船,可是这个宰相的肚子呀,甭说撑船,连扎个猛子也不行。一琢磨,一准是为我这下联生气了。本来嘛,我这么个豆腐坊,敢写家藏万卷书,那他那丞相府多难看哪。他把我这对子撕了呢,怕落个仗势欺人,所以把竹子削下半截儿,让我这对子不落实地,要我把对子撕了。好,你度量小,不怨我,气气你。对子呀,不但不撕,再添俩字。丞相,我要不让你这竹子连根刨,那才怪呢。这孩子回到屋里,裁了两块纸,写了个“短”字,写了个“长’”字,刷上糨子,到外边就贴上了。

       贴完一看,地上扔着好些竹子,到里头叫他爸爸:“爹爹,丞相知道咱们年下做的豆腐多,怕咱们柴火不够用的,把竹子帽儿都削下来,给咱们当柴火烧,赶紧往里捡吧。”别胡说了,丞相那么好的竹子,他舍得给人吗?”“不信您跟我看看去。”

       老解到外边一瞧:“真给咱们啦!”爷俩住院儿里就抱,堆了小半堆子。老解说:“丞相对咱们可太好了。”小孩心说;您也不知道我这祸惹得多大哪。捡完了把门关上,曹安可就来了。曹安一瞧:呦,没撕!好嘞。抹头往回就跑,跑回相府书房:“跟爷回,小人奉命到豆腐坊看对子……”“对子没了吧?”“有,不但有,好像又长出一块来。”“胡说,对子有往外长的吗?”“可不是,六言了。”“什么词儿?”“上联是‘门对千棵竹短’,下联是‘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多了个‘短’字,下联多了个‘长’字。好哇!我这竹子短了,他那书倒长了,实在可气!曹安,到后花园,找上王三他们,还是你们四个人,把竹子连根刨了,隔墙给我扔出去。”“是!”

       曹安到花园里,四个人就刨竹子。一边刨一边埋怨。大年下的,刚给竹子剃完头,又给竹子修脚来了。把竹子刨完了,都扔到墙外去了。

       曹安跑到书房:“跟爷回,竹子可连根儿刨了。”“一点儿没剩吗?”“一棵都没剩。”“那好,你到豆腐坊瞧瞧去吧,那副对子许没了。”“是。”

       曹安出了丞相府,来到了豆腐坊门口一瞧:哟,怎么又多出俩字来,丞相,看你这回怎么办?竹子您是连根刨了,对子没撕下去,再要跟他怄气,就该拆房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小孩子不是跟老解把竹子帽捡进去了吗,就又回屋写福字什么的去了。这孩子正写着,就听街上,唏哩哗啦,唏哩哗啦,小孩子就明白了。就叫老解:“爹爹,丞相怕咱们柴火还不够烧的,竹子连根刨了又扔出来了。”

       “不能吧!”“不信您瞧瞧去。”

       爷儿俩出来一看,可不是嘛。小孩儿连他妈也叫出来,仨人就住院子里抱竹子,小院儿都堆满了。老解说:“相爷心眼真好,从来没这么大方过。”小孩儿心说:这回祸惹大了,现在要把对子撕下去,也就什么事没有了,不撕,就是一场是非。又一想,这么大人跟我斗,偏不撕。小孩斗上气儿了。回到屋里,又裁了两块纸,写了一个“无”字,一个“有”字,写完了就贴到大门对儿底下了。刚贴完,曹安正好来了,一瞧:嘿!有意思。抹过头来往回就跑,来到书房:“跟爷回,豆腐坊那副对子呀……”“撕啦!”“还贴着哪。”“没撕?”“不但没撕,又长出一块来。是‘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好哇!我这竹子短了,没了,他这书还长有,实在可气!这可不能怪我仗势欺人。曹安!赶紧到豆腐坊,先撕对子,然后把写对子的人拿锁链子锁来见我!”“是!”

       宰相门前七品官,主人多大,奴才多大,曹安也火儿了:大年底下的,因为一副对子我跑了八趟豆腐坊。倒要问问这副对子是谁写的,我一定得出出气。到豆腐坊门口,叭叭一叫门,老解出来开门,一瞧:“我当谁呢,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管家到此,一定有事。”

       “当然有事。”“我猜着了,年下了,相爷要做点素菜,打算照顾照顾我。您说吧,来多少块豆腐,多少块豆腐干儿,多少豆腐丝儿,您来多少炸豆腐?”

       “你全卖给我啦!我问你,这门口儿这副对子是谁写的?”“我儿子写的。”“好!”“管家大人太夸奖了。”

       “谁夸了。你知道他写这副对子惹多大的祸吗?我家丞相因为这副对子,连去青竹两次,要他撕对子,他不但不撕,反而三番两次地添字,要笑我家相爷。我家相爷恼了,让我来撕对子,锁写对子的人!明白了吗?叫他去!”

       老解一听吓得直哆嗦:“管家大人,您受点儿累,回去跟相爷说就提他没在家。”“不行,没在家他上哪儿去了?”“在屋里写对子哪。”“废话,别麻烦,赶快叫出来。”“是。”

       老解进了大门,把大门咣当关上了,一插,又把门闩也上上了。跑到屋里一瞧,这孩子还写呢。老解这个急呀,又急又气,过来就给这孩子一嘴巴:“你还写哪!我说的相爷哪能这么好心眼呢!挺好的竹子给咱烧火!闹了半天,是你写对子写的,丞相恼了,让管 家上这儿锁人来了!你赶紧跳墙跑吧!”“爹爹不用害怕,他发来多少人马?”“净人,没马!就来一个管家,咱们也受不了哇!”“您甭管了,我把他打发回去。”“怎么着,你一打发,他就回去!我看你怎么打发!”

       小孩儿往外就走。外头曹安因为老解插上了门,气更大了,一个劲儿砸门:“快开!快开!”小孩儿不慌不忙:“门外何人喧闹?”曹安一听:怎么这么酸哪?“快开门,是我。”

       小孩儿把门开开,见了曹安,深打一躬:“我当何人,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驾到,学生未曾远迎,还请恕罪。”

       “我家丞相因为你这副对子,连去青竹两次,你不但不撕,反倒一再添字,要笑我家相爷,我家相爷恼了,派我用锁链子锁你来了。来,上锁!”

       “啊!不得无理!下去!”

       曹安叫小孩这么一喊,给唬住了:“啊——怎么回事?”

       “管家大人,我来问你,我学生可是杀人的凶犯?”“不是呀。”“可是响马强盗?”“也不是。”“还是的!”“别说我学生不是杀人凶犯,即便是杀人凶犯,响马强盗,还有本地父母官,碍不着你家相爷。你家相爷要看我这副对子词句佳,字体妙,想跟我讨教,可以拿拜匣,下请帖,我学生以文会友,可以进府一谈,怎么,锁我?你这大胆的奴才,可恶的东西,在我这豆腐坊门前,大声喧哗,无理取闹,真是可恶之至!你怎么来的?”

       “我走着来的。”“走来的,滚回去,混帐东西!”

       曹安叫他写得晕了,赌气回头就跑。心想:好哇,我让豆腐渣写了我一顿。一进书房:“跟爷回,混帐东西!”“驾谁?”“这是豆腐渣骂我。”“谁是豆腐渣?”“豆腐坊少掌柜的不就是豆腐渣吗?”“该!人家豆腐坊少掌柜的,你愿意叫他少掌柜的就叫一声,不愿叫他少掌柜,叫他声学生,无缘无故叫人家豆腐渣,那还不骂?”“嗨!真倒霉!您听我说。我不是一见面就管他叫豆腐渣。我到豆腐坊一叫门,老解先出来跟我耍一套贫嘴,问我买多少豆腐干儿,豆腐丝儿。我照您的话说了,他回头就关上门了,我又一叫门,就听里面有人问:‘门外何人喧闹?’我说:‘你开门吧,是我。’开门一瞧,出来个孩子,他说:“我当何人,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驾到,学生未曾远迎,还请恕罪。’”“这是骂你呀?”“您听着,骂我的话在后头呢!”“别罗嗦,快讲!”

       曹安把小孩的问话和要丞相拿拜匣请的话都照说了一遍。丞相一听:这孩子够厉害!不善,好!“曹安,拿我的拜匣,搁一张请帖,请他去!”

       曹安一听鼻子都气歪了:“跟爷回,您要吃豆腐,咱到油盐店去也赊得出来……”

       “谁赊豆腐?”“不赊,干吗拿请帖请豆腐渣呀?”“你知道什么,他是一个白丁儿,我是当朝一品,拿请帖去请,他要是收下,就叫以儿小犯上,轻者是‘发’罪,重一重就活不了,懂吗?”

       曹安叫小孩这么一喊,给唬住了:“啊——怎么回事?”

       “管家大人,我来问你,我学生可是杀人的凶犯?”“不是呀。”“可是响马强盗?”“也不是。”“还是的!”“别说我学生不是杀人凶犯,即便是杀人凶犯,响马强盗,还有本地父母官,碍不着你家相爷。你家相爷要看我这副对子词句佳,字体妙,想跟我讨教,可以拿拜匣,下请帖,我学生以文会友,可以进府一谈,怎么,锁我?你这大胆的奴才,可恶的东西,在我这豆腐坊门前,大声喧哗,无理取闹,真是可恶之至!你怎么来的?”

       “我走着来的。”“走来的,滚回去,混帐东西!”

       曹安叫他写得晕了,赌气回头就跑。心想:好哇,我让豆腐渣写了我一顿。一进书房:“跟爷回,混帐东西!”“驾谁?”“这是豆腐渣骂我。”“谁是豆腐渣?”“豆腐坊少掌柜的不就是豆腐渣吗?”“该!人家豆腐坊少掌柜的,你愿意叫他少掌柜的就叫一声,不愿叫他少掌柜,叫他声学生,无缘无故叫人家豆腐渣,那还不骂?”“嗨!真倒霉!您听我说。我不是一见面就管他叫豆腐渣。我到豆腐坊一叫门,老解先出来跟我耍一套贫嘴,问我买多少豆腐干儿,豆腐丝儿。我照您的话说了,他回头就关上门了,我又一叫门,就听里面有人问:‘门外何人喧闹?’我说:‘你开门吧,是我。’开门一瞧,出来个孩子,他说:“我当何人,原来是相府管家大人驾到,学生未曾远迎,还请恕罪。’”“这是骂你呀

2022年省考行测资料之《那些年我们背过的口诀》

       相声《满腹经纶 》台词

       表演: 逗 :苗阜 / 捧:王声

       苗阜:说实话我这个心中非常的上下

       王声:对

       苗阜:作为一名

       王声:等一下 等一次 苗老师

       苗阜:怎么了

       王声:您心情非常的

       苗阜:上下不安

       王声:您是不是想说忐忑不安

       苗阜:啊 对对对 您见谅

       王声:忐忑

       苗阜:一上来就丢这个丑,我这个文化造旨实在..

       王声:造诣!文化造诣,

       苗阜:好好好

       王声:您能用这种词用这种词,不能用这种词,最好说大白话

       苗阜:对对对。这点来说我跟我身边这位王声老师,说实话是比不了的

       王声:不敢不敢

       苗阜:王声老师人家是正经的大学毕业生

       王声:我还正经的

       苗阜:你不像我,小学三年级以后我就函授了,我这个..

       王声:谁给你寄那教材去

       苗阜:这不是自谦说的吗?

       王声:你不要这么说话

       苗阜:王声老师毕业于陕西吃饭大学,在陕西吃饭大学这几年...

       王声:我又改饭桶了?

       苗阜:不是,您那学校是...

       王声:陕西师范大学

       苗阜:对对对,陕西师范大学,当年文学院的高材生

       王声:不敢

       苗阜:学的进口挖掘机修理,这多少年了呀这是

       王声:您会聊天不会呀

       苗阜:怎么了

       王声:哼,怎么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我学进口挖掘机修理,我怎么不上蓝翔技校呢?

       苗阜:我..我没有上过大学

       王声:那您问呐

       苗阜:您多恕罪,多赎罪

       王声:还恕罪我

       苗阜:我没有上过大学的经历,但是我听说王老师,当年可是文学院四大才子

       王声:没我

       苗阜:他行九

       王声:我行九

       苗阜:当时就是一打听都知道这事儿

       王声:别 别 别四大才子了

       苗阜:啊?

       王声:我连八大金刚都不是

       苗阜:怎么八大金刚都不是?

       王声:我是个老九啊

       苗阜:您不是按三五七九这么排的吗?老大就是老三,老二就是老五,老三 老七? 你 老九

       王声:文学院排序排出等差数列来了?

       苗阜:这说明您文武双全啊

       王声:没听说过

       苗阜:我现在说实话,得补充自己的精力,因为人家是满腹经纶,我们又是一对搭档,这说不好说实话,我这心里也是那么的上 忐忑。得跟人家搭到一起来,我最近也开始看书了

       王声:哦?

       苗阜:现在可以说我是,达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王声:你又饿了是怎么着了?要拿一卷子吃着

       王声:手不释卷

       苗阜:手不释卷,各种中外名著,好家伙天天拿着看,

       王声:都看吗?

       苗阜:昂,什么《名侦探柯南》、《海贼王》、

       王声:切

       苗阜:天天拿到手里看

       王声:你加一本《七龙珠》,加一本《圣斗士》,这叫四大名著知道吗?

       苗阜:怎么回事呀

       王声:哪儿有看漫画的这个

       苗阜:我是想养成我看书的习惯,先用漫画把我给勾引住

       王声:培养住

       苗阜:培养住

       王声:书不能勾引你

       苗阜:四大名著咱不是也看吗?

       王声:哦?

       苗阜:刚才你说那个,咱也得好好看

       王声:是吗?

       苗阜:因为咱们这个,说实话小时候 咱80后嘛

       王声:谁?您刚才说了一个年龄档次

       苗阜:我?80后啊

       王声:您这是算是做旧吗这个算

       苗阜:我这是着急了一点你知道吗?

       王声:长成这样还80后呢

       苗阜:小时候看那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王声:这个倒有

       苗阜:尤其是《西游记》,一到寒暑假打开电视就看这个

       王声:多

       苗阜:《西游记》 孙悟空

       王声:是是是

       苗阜:登登登...猴上去了,登登登...猴上去了,登登登...

       王声:您让猴儿歇会,好吗?

       苗阜:印象深刻

       王声:蹦三回了都

       苗阜:我就喜欢看这个,到现在主题曲,那是记忆犹新呐

       王声:张嘴就唱

       苗阜:鸳鸯双栖蝶双飞 满园春色惹人醉,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御弟哥哥、御弟哥哥

       御弟哥哥给老娘乐一个

       王声:哎

       苗阜:干吗了就不理我了

       王声:这是西游记主题曲?

       苗阜:昂

       王声:我都替你臊得慌知道吗我都

       苗阜:怎么着了

       王声:你看了25集的女儿国

       苗阜:可能这一集这个印象比较深刻吧

       王声:主题曲你牵着马我挑着担

       苗阜: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还有好多呢

       王声:还有?

       苗阜:比如说,水壶传。 水壶传我也爱看

       王声:水壶传您都看过呀

       苗阜: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

       王声: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

       苗阜:人都是英雄好汉,什么锅炉房

       王声:英雄好汉有叫水壶的吗?

       苗阜:有那本书啊

       王声:《水浒》

       苗阜:水浒

       王声:梁山伯

       苗阜:和祝英台嘛

       王声:这我知道

       苗阜:你也说聊斋,我也...

       王声:行行行,梁山伯跟祝英是另一个故事

       苗阜:你刚才说的梁山

       王声:水泊梁山

       苗阜:宋江有吧

       王声:对对对

       苗阜:扈三娘

       王声:有

       苗阜:化蝶了嘛

       王声:哎呀

       苗阜:这我看过这个,你也说聊斋

       王声:别说聊斋了

       苗阜:怎么得了

       王声:化蝶得有祝英台

       苗阜:那到底有没有

       王声: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了

       苗阜:我这可能看得少

       王声:宋江跟扈三娘不化蝶

       苗阜:反正就一百零八将

       王声:对对对

       苗阜:一百零八将 后来我不看了

       王声:不看了?

       苗阜:老打架

       王声:嘿

       苗阜:老打架有什么意思呢

       王声:您看的哪不打架的呀

       苗阜:?您比如说看那个斗智斗勇的

       王声:什么呀

       苗阜:三国

       王声:这是

       苗阜:《三国演义》经典 魏蜀吴多好 看这个

       尤其是我看军师

       王声:谋士

       苗阜:谋士人家斗智斗勇啊

       王声:对

       苗阜:尤其里边那几个谋士

       王声:哪几个?

       苗阜:我最喜欢那三个

       王声:三位呀

       苗阜:诸葛亮 头一个。孔明 卧龙我最喜欢

       都特别聪明。草船借箭、三打祝家庄、四探无底洞

       王声:三打祝家庄?把祝英台救出来化蝶去了是吧 这是

       苗阜:怎么又化蝶了

       王声:这都是什么回目您背这都是?我再告诉您一遍

       苗阜:斗智..

       王声:您记住,这三没法在一块斗智斗勇

       苗阜:为什么呐

       王声:这三共是一个人

       苗阜:他不斗吗?

       王声:没法斗,一个人怎么斗

       苗阜: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管得着吗?

       王声:您不用看书了,您都悟透了您都

       苗阜:再说了,以我这个形象,我这个气质,我能看那些老打打杀杀的事儿吗?

       王声:您得看点考古资料是吧这是,好把自己刨出来

       苗阜:我最爱看的是才子佳人的东西

       王声:哎哟黑,你别恶心着我

       苗阜: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王声:就你这模样还才子佳人呢

       苗阜:我最喜欢看的

       王声:什么书

       苗阜:《金陵十二钗》

       王声:对

       苗阜:《金陵十二钗》也叫《红楼梦》

       王声:说不出旁的来

       苗阜:太好了,看这《红楼梦》

       王声:哎

       苗阜:里面那曹雪芹多好

       王声:这是作者,不在书里头,你就看一扉页是吧,曹雪芹,书合上了

       苗阜:我哪就光看个扉页

       王声:什么玩意呀这

       苗阜:曹雪芹我喜欢这个人呐

       王声:嗯

       苗阜:作者,好家伙,原来年轻的时候,家里特别的富有

       王声:是

       苗阜:后来家道中落

       王声:诶?

       苗阜:晚年只能靠卖书,卖雪里红? 芹菜勉强度日

       王声:等等...

       苗阜:后来流传泥人张,雪琴曹...

       王声:卖雪里红? 芹菜?您是从哪看出来的

       苗阜:雪琴曹嘛,雪里红? 芹菜。他得生活嘛,知道吧

       王声:叫曹雪芹就归了小商贩了是吧 这就

       苗阜:我这么琢磨着

       王声:您没看过这书,压根儿就没看

       苗阜:我怎么没看过

       王声:您这记不清楚

       苗阜:里面有一阙词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王声:一阙词?

       苗阜:《枉凝眉》有没有

       王声:这您刚才提过,电视剧改编主题曲用它

       苗阜:对

       王声:对了

       苗阜:谱上曲多好听

       王声:嗯

       苗阜:而且唱之前还有四句定场诗

       王声:那叫定场诗吗那叫? 急速念四句诗

       苗阜:特别好听

       王声:嗯

       苗阜:朗诵腔念出来

       王声:朗诵腔?

       苗阜:感觉特别好

       王声:您能念念吗?

       苗阜:那啥那啥啥 那啥那啥啥 那啥那啥啥 那啥那啥啥

       王声:好

       苗阜:惭愧 惭愧 惭愧

       王声:您这个诗包罗万象啊

       苗阜:啊

       王声:充满了想象力

       苗阜:想啥有啥

       王声:您 您 您到底 我 您小时看

       苗阜:我主要让你看这个朗诵腔

       王声:光有腔没有字是吧这个

       苗阜:咱主要讲不是《枉凝眉》吗

       王声:《枉凝眉》有字吗

       苗阜:有字啊 唱出来好听极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王声:可算对了一会)一个是美玉无瑕 (写的多美)一个挑着担 还有一个牵着马

       王声:去去去

       苗阜:不是 你老推我干什么你这人

       王声:我实在忍受不了了

       苗阜:怎么了

       王声:这是《枉凝眉》头里宝玉黛玉 后头八戒沙僧

       苗阜:就不能跟两书童吗

       王声:没有这词啊压根就

       苗阜:不是你刚告诉我牵着马挑着担吗

       王声:不 你又想起来了是吧

       苗阜:我不是最近刚刚看这些书吗

       王声:这书还刚看

       苗阜:越是熟悉的可能越看的不仔细

       王声:哎呦

       苗阜: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王声:您净说这《论语》上的话了您看看

       苗阜:我最近不是在看一些其他的不太熟悉的书

       王声:看什么书

       苗阜:您就比如《山海经》你听说过吗 你听说过《山海经》吗 人之初 性本善 习相近

       王声:这叫《山海经》这叫《三字经》

       苗阜:啥字经

       王声:《三字经》知道吗 还《山海经》

       苗阜:不是神话故事吗

       王声:对 这句对了 您刚四大名著看的都这个好家伙囫囵吞枣 记不清楚呢 山海经(怎么了)先秦的古典 文字佶屈聱牙 这您能来了

       苗阜:你刚才说的啥

       王声:刚才是个幻觉

       苗阜:我是主要看故事你知道吗? 主要看 我给你说几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您就看我看过没看过 《精卫填海》

       王声:呦

       苗阜:有没有

       王声:《大荒西经》里头所载

       苗阜:我不知道它哪的 我就看过这个

       王声:看过这故事

       苗阜:《精卫填海》

       王声:就算他看过

       苗阜:为什么填海

       王声:为什么

       苗阜:大汉奸 好家伙 投靠日本人 着着抓住就直接就摁下去 你知道吗

       王声:精卫填海是把汪精卫填还里头了

       苗阜:活活摁下去知道吗 填了海了 这个你没看过吗

       王声:我实在没办法了 我告诉您 《精卫填海》 不是我好为人师 精卫不是汪精卫 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 小名叫女娃

       苗阜:补天的 我知道

       王声:那可能是长大之后的事 小时候小名叫女娃? 这一日驾小舟过大海 翻覆于波涛之内? 精魂不灭 化作水鸟名曰精卫 衔石子填大海欲报此仇 这叫《精卫填海》

       苗阜:哎呀

       王声:明白了吗

       苗阜:到底您这个知识满腹经纶啊

       王声:不敢不敢

       苗阜:我就明白了 炎帝的女儿叫精卫(对了)有一天没事道大海上划船 划着划着一个波涛过来 精卫一看 哎呀 风太大了 怎么了

       王声:这里头哪有一个宝鸡人呢

       苗阜:炎帝不是宝鸡人吗 炎帝陵现在还在宝鸡呢

       王声:您这么说破坏神话的美感

       苗阜:咱这尊重历史史实

       王声:您这个没记清楚

       苗阜:反正就这事 别的我记得清楚

       王声:还有什么啊

       苗阜:寡妇追日总有吧? 寡妇追日是怎么回事呢

       王声:这个故事我还真知道

       苗阜:哎呦 那您说说

       王声:汪精卫死了之后 他媳妇陈碧君变成了寡妇了 没有办法生活了 追到日本去了 寡妇追日

       苗阜:说的好 总结的太到位了 哎呀 王老师 您这个总结出来 就跟我总结出来不一样

       王声:您这样 您把您那地包天的下嘴唇拉出来 把脸遮上 顺着这道往出跑 能有多远跑多远 好吗

       苗阜:怎么了

       王声:我丢不起着认

       苗阜:什么叫丢这人呢

       王声:有寡妇追日吗 这故事叫《夸父追日》也叫《夸父追日》

       苗阜:《夸父追日》

       王声:这认也是一个部落首领

       苗阜:追赶太阳

       王声:对了

       苗阜:每天追赶追不上 哎呀 太阳跑的太快了 怎么了

       王声:不是每一个部落首领都是宝鸡人

       苗阜:炎黄子孙嘛 要不给你换个黄陵话

       王声:您最好说一个 您记得非常清楚的故事

       苗阜:我记着清楚

       王声:恩 柯南里头的也行

       苗阜:哪托闹海 有问题没有 哪托闹海

       王声:哪托都能闹海 只要您在海边脱

       苗阜:哪托三太子

       王声:哎呦 您问谁呢

       苗阜:陈塘关李靖有三儿子 金托 木托和哪托

       王声:是

       苗阜:哪托三太子啊 有印象吧

       王声:哎呀 要么说您这个脑子呀不好

       苗阜:怎么了

       王声:着三人名字您没记全 老大金托 老二木托 老三叫皮托

       苗阜:我有 我有

       王声:你有什么你有 金吒木吒哪吒

       苗阜:哪嘛 哪 where

       王声:您刚才还讲了一个英文是吧还

       苗阜:就这字嘛 哪嘛 where

       王声:去过庙里头没有

       苗阜:去过呀

       王声:墙上写的南无额弥陀佛 念出来 南无阿弥陀佛

       苗阜:为什么呢

       王声:梵文呐

       苗阜:不都简化了吗

       王声:繁体的繁啊

       苗阜:你说的繁

       王声:印度翻译过来的 梵文

       苗阜:那他这名字应该叫

       王声:哪吒

       苗阜:哪吒 《哪吒闹海》 饿哦最喜欢看这故事 热闹 好家伙 有一天 把自己弄的特别的脏

       王声:哪吒

       苗阜:一身的渍泥 小孩嘛? 到处玩去 一看这怎么脏了 怎么办 洗澡 门口就是海

       王声:渤海湾 是

       苗阜:呲啦一下 肚兜就拽下来了

       王声:这都长身上了是吧这都

       苗阜:粘住了嘛 噗嚓就跳海里了

       王声:你看用着象声词

       苗阜:噗嚓就跳海里游啊 边游边搓这渍泥 他得弄干净啊 可人家这龙宫里也有三太子

       王声:龙王三太子

       苗阜:龙王三太子烩饼

       王声:敖丙

       苗阜:敖丙正在那吃烩饼呢 正吃的高兴 好家伙飘飘然飘下来了 渍泥就漂下来了 这三太子一看龙须之上挂满了渍泥

       王声:我天爷

       苗阜:当时就急了 把这碗撂下来 这是干什么呢 这是干什么呢 好好的怎么这么多渍泥呢

       王声:三太子以前送过快递

       苗阜:这还是改回来了是怎么着了

       王声:这都是什么口音啊 这都是

       苗阜:这不是离海近吗

       王声:离海近 就得唐山人

       苗阜:离海近 夜叉

       王声:还有夜叉

       苗阜:上去弄死他

       王声:好文化

       苗阜:这夜叉就开始了? 拿着这叉子 带着他的小伙伴 蛏子精 海瓜子精 海带精 这都上去了

       王声:海带怎么成的精

       苗阜:你想象嘛 你想象 柔软的妖精

       王声:好好

       苗阜:这就上去了 到海面之上 一看哪吒正在那洗着呢 你弄啥了 你在那弄啥呢 好好个水 怎么了

       王声:一个唐山三太子 带一个河南夜叉 一个送快递的带一个卖烩面的

       苗阜:你不是

       王声:这都归城管管事吗 这一块都

       苗阜:我是为了区别人物

       王声:这里哪有人物

       苗阜:哎呀 风太大了 谁

       王声:精卫

       苗阜:干什么呢

       王声:三太子

       苗阜:你弄啥呢

       王声:夜叉

       苗阜:看 分的多清楚 区别人物嘛

       王声: 我就不应该搭这茬我

       苗阜:你得明白这道理

       王声:干嘛呀

       苗阜:好家伙 哪吒也不是善茬啊

       王声:对呀

       苗阜:这就打起来了

       王声:灵珠子嘛

       苗阜:哪吒拿他那个呼啦圈 长手绢 打将起来

       王声:哪吒还练过艺术体操

       苗阜:这哪儿有艺术体操什么事啊

       王声:长手绢是哪来的

       苗阜:他又两样兵刃

       王声:混天绫 乾坤圈

       苗阜:混天圈 乾坤绫

       王声:反了

       苗阜:一个圈一个绫

       王声:对对对

       苗阜:打将起来 你来吧 打将起来吧

       王声:这还是呼啦圈啊

       苗阜:我不知道这兵刃怎么使用

       王声:宝物击在了半空

       苗阜:击在了半空这就打起来了 越打越厉害 这个海浪一会就起来了

       王声:江洋翻覆

       苗阜:就在这个时候 精卫刚好划个小船 哎呀 风浪

       王声:出去

       苗阜:怎么了

       王声:精卫这会过来干嘛呀

       苗阜:浪来了 浪来了

       王声:她冲浪来了 是怎么着了这是

       苗阜:我刚琢磨好像有这事呀

       王声:没有 没有 这会没有精卫

       苗阜:没有精卫 反正海水越涨越高 越涨越高 不一会就把金山寺给淹了 法海正在那念经呢 做啥子 老子惹哪个了

       王声:没听说过

       扩展资料

       《满腹经纶》是2014年1月31日晚(马年大年初一)北京卫视春晚由陕西籍演员苗阜、王声表演的相声作品,该相声将中国传统文化成语、神话故事与外国神话结合,达到了古今中外荟萃的效果。

       整片相声涵盖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哪吒闹海、水漫金山寺等段子,把宝鸡话、武汉话、唐山话、河南话、四川话等方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笑点颇多。

       2014年2月,《满腹经纶》系列相声将登上央视马年元宵晚会。

《背课文》原文

        资料分析题目的特点就是整体难度不大,一般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是有些题目如果要是精确计算会很浪费时间,所以学会口诀,快速?秒杀?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1、?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乘积。?

        这句话朗朗上口,简单易记,不过背口诀不是目的,应用口诀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这句话是用来比较增长量大小的。现期量大、增长率大的增长量一定大,若现期量、增长率一大一小,则现期量、增长率乘积大的增长量一般也大(前提是增长率差不多)。

        如下面的一道例题:

        例12016年1?7月份,风力发电量120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核能发电量1115.2亿千瓦时,增长24.5%;太阳能发电量206.9亿千瓦时,增长27.5%;生物质发电量190.7亿千瓦时,增长10.3%;垃圾焚烧发电量122.8亿千瓦时,增长17.8%。

        2016年1?7月份,新能源发电增长量同比最多的是:

        A.核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太阳能发电

        D.生物质发电

        解析根据题意,需要选出四个选项中增长量最大的一个。已知材料中给出的都是现期量和增长率,再根据增长量比较法则?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乘积?,核能发电量现期量与增长率的乘积(1115.2?24.5%)大于风力(1209.5?14.8%)、太阳能(206.9?27.5%)、生物质发电量(190.7?10.3%),乘积越大,增长量越大。所以,核能发电的增长量就是最大的。因此,选择A选项。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即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比较选项中各个基期量的大小关系,无需精确计算,在增长率差不多的情况下,现期量越大,基期量也越大。

        如例2:

        例22018年1?9月汽车行业统计数据如下:

        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1735.1万辆和172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1%和0.6%。其中,轿车产销分别完成841.3万辆和84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2%和1.3%;SUV产销分别完成737.1万辆和72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和3.9%;MPV产销分别完成124.4万辆和126.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5.2%和13.1%;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2.2万辆和33.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2%和19.6%。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724.2万辆,同比下降1.5%。

        2017年1?9月,乘用车的四类车型按销量从高至低排列,依次为()。

        A.轿车>SUV>交叉型乘用车>MPV

        B.SUV>轿车>交叉型乘用车>MPV

        C.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

        D.SUV>轿车>MPV>交叉型乘用车

        解析由题意可知,材料时间为2018年,求解的为2017年轿车、SUV、交叉型乘用车、MPV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考察的是基期量大小的比较问题。根据口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发现各个量之间增长率都差别不大,因此现期量越大的基期量也应该越大,轿车销量的基期量>SUV销量的基期量,排除BD选项,MPV和交叉型乘用车的126.2远大于33.7,故MPV销量的基期量>交叉型乘用车销量的基期量,排除A选项。因此,选择C选项。

        3、?a>b,则现期比值>基期比值;反之,则现期<基期?

        无论是两期比重比较还是两期平均数比较,都可以使用这一口诀,因为比重和平均数归根结底都是比值(除法)的形式,所以对于这一结论可以通用。那么a指的就是分子的增长率,b指的是分母的增长率。若a>b,则现期比重(现期平均数)就大于基期比重(基期平均数),或者可以说成是?现期比值和去年相比有所上升?,反之则为下降。这种题目看似复杂,实则计算都不用,找到a、b,比较大小就能确定答案。如例3:

        例32019年江苏省金融信贷规模扩大,保险行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37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财产险收入940.9亿元,增长9.6%;寿险收入2215.3亿元,增长11.6%;健康险收入508.8亿元,增长28.8%;意外伤害险收入85.2亿元,增长9.1%。全年保险赔付998.6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财产险赔付534.5亿元,增长4.3%;寿险赔付294.3亿元,下降17.3%,健康险赔付144.8亿元,增长38.7%;意外伤害险赔付25.0亿元,增长4.7%。

        2019年保费收入占江苏省总保费收入比重同比增加的险种是:

        A.寿险

        B.财产险

        C.健康险

        D.意外伤害险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今年比重有所上升,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速a大于整体增速b,比重上升;反之,比重下降?,整体量(江苏省总保费收入)增长率b=13.1%,则a大于b的只有健康险(a=28.8%>b=13.1%)。因此,选择C选项。

        以上就是资料分析中常用到的口诀,灵活应用就可快速准确的瞄准正确答案。不仅仅可以解决直接求解的问题,在最后一道综合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口诀快速选出或排除某个选项,为其他题目节省时间。

       [湘教版第九册课文]

                29* 背 课 文

       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发下语文(那时候叫国文)新课本,我就急不可待地翻开来看。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图画,画的是地平线上升起一轮太阳,红红的,光芒四射。

       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课文。

       没想到第一课这么简单,就三个字:天亮了。

       渐渐地,学了三课,老师让我们从第一课背到第三课。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了音调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清脆的声音像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冲走了。老师也笑眯眯地和我们一起背。 真没想到,语文课这么好学。背书就像唱歌,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后来,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老师还是让我们背书,我就觉得没那么轻松了。大约上到四年级,老师教我们学新课文,题目是《匆匆》。

       老师用很优美的嗓音开始读课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发现,老师并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背诵。我们又惊奇,又佩服。就这样,老师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课文。

       讲完了《匆匆》,老师照例让我们背诵课文。我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念着:“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我还对这几句特别感兴趣:“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一面读着,一面看着屋里方砖地上的阳光,觉得作者写得真好。

       可是,我只顾欣赏课文,并没用心去背。等妈妈来检查时,我只能背出开头的一段,后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我一脸垂头丧气的神情。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

       我仍低着头,不吭声。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呢,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地背着。我很受鼓舞。我很佩服妈妈,她连那么难懂的古文都能背下来,我这篇有趣的课文,为什么背不下来呢?

       自从那次以后,每逢我遇到难背的课文,就用妈妈的话激励自己。

       有一天,课堂上,老师发给每人一篇补充教材,题目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文。

       老师像讲故事似的,先把课文的内容复述一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催老师快点讲解。

       老师却没有那样做,她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课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渐渐地,那字句不再生疏,变得铿锵悦耳。再读几遍,不仅声音好听,课文的内容也从迷茫之中显现出来,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现出那个捕鱼人有趣的经历……

       我们几乎都能背下这篇课文了。

       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对老师的这句话似懂非懂。但是,渐渐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好文章,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现在,我还常常默诵着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行云流水般地把我带回到小学的语文课堂上。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相声《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课文》”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