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_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1.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2.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

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4.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日出》的教案

5.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

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_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是八年级语文的名篇,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如何设计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浏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

        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时,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童生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范进紧接着参加了乡试,没想到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中了举。范进一时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 *** ,竟至于疯癫起来,课文主要就是表现这一部分情节。

        设计意图了解课文背景,更有利于进入课文探究。

        (三)探究人物

        1.设问:你认为范进是否能堪称“考神”?他有哪些地方使你敬佩?(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他特别有恒心。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家中一贫如洗,借盘费遭骂被拒后,依然想办法去参加乡试。

        (2)他特别能忍辱。几十年如一日忍受贫穷,忍受岳父胡屠户的辱骂,忍受屡考不中的挫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设问:你是否把范进看作偶像?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范进的人生不值得羡慕,更谈不上令人敬佩。因为:

        (1)他活得缺乏尊严。他醉心科举不事生产,母亲和妻子都几乎跟着他饿死,没有人瞧得起他;他经常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却只能唯唯诺诺。中举之后,精神一度崩溃,更是丑态百出,尊严尽失。

        (2)54岁才中举,大半辈子都白白耗费在考科举这件事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荒废了。

        (3)中举之后也无所作为,反而很快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庸俗虚伪。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思考文章主题。

        (四)鉴赏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 *** 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

        1.填写下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长相

        学问

        动作

        贺礼

        讨论小结: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2.赏析精彩语句,体会讽刺艺术。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赏析:“好了!我中了!”运用反复修辞,表现了范进念念不忘的是科举,因为一旦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能改变;写“老太太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等细节,均从侧面烘托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之严重;又通过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主要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

        设计意图赏析讽刺艺术,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五)探讨主题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而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你认为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是喜剧。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最终范进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2)又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文章主题:文章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病态社会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探讨总结文章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范进中举后境况怎样?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范进中举》。(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欣赏小说中高超的讽刺艺术。

        设计意图1.为小说主人公的后续境况作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感悟整部作品作为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峯之作的魅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

        #教案# 导语《老王》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在他们的交往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善良朴实

        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真实震撼

        叙事琐碎平淡

篇二

       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思

        路设计:分析整合--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效信息,通过分析整合,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探究研习--深入阅读,挖掘文本内涵,探讨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从而理解文章深层的社会意义;

        拓展延伸--关注更多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和责任感。

        教具准备:

        学法设计:

        教学过

        程设计:(一)导入:

        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译著有世界名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杨绛是我国作家、学者钱钟书的夫人。课文中的默存乃是钱钟书的的字,小说《围城》是钱钟书所著,并拍成电视剧。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生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给出填空题:老王是一个的人。理由是什么?

        讨论明确: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必须让他们提出理由,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无外乎“苦”与“善良”。

        2、杨绛认为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不幸者”)杨绛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幸运的人)为什么?理由是什么?

        观点:学生必然说,杨绛的生活虽然不幸,但相对于老王总是幸运的。明确:解释有待于探讨,因为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何况杨绛的生活也确实困难)不幸对于不同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而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3、重点字词正确识读

        伛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

        (四)梳理课文,勾勒人物。

        1、齐读1-4段,从哪些方面看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

        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2、在与我们的交往中,老王做了哪些事?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人看病免费帮助

        受了好处赠送香油鸡蛋

        点拔小结:善良

        3、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关心老王的?

        “我一家”常坐他三轮

        送鱼肝油

        关心地询问他的生活情况

        点拔小结:善良

        总结:以善良对待善良

        (五)难点探究。

        1、课文第一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了喜悦、甚至是"受宠若惊"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词(其实根本就没有言词)即使木讷的他还是领受了杨绛给的钱,但透过那几个大大的鸡蛋和香油,透过僵直的身子、无光的延伸,我们还是能够触摸到那份诀别的深情。

        3、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从"多吃多占"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心灵之声。

        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这里的"坐坐喝口茶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套,而是有一种"真正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意思了。

        (当然只是平等的朋友,而不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可以从作者和老王的对话中看出来。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短,因为两人毕竟没有共同语言。)

        (六)品位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七)主题探讨。

        请同学们看课前提示:“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在这种大时代下看老王的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一谈,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八)、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生活中那些弱者和不幸者,挖掘人性中的至真的闪光点,写一个片断。

        老王

        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我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我一家”常坐他三轮

        送人看病免费帮助送鱼肝油

        受了好处赠送香油鸡蛋关心地询问他的生活情况

篇三

       教学目标

        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3.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4.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5.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学流程设计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注音

        塌败 取缔 伛 翳 骷髅 绷 滞笨 愧怍

        (2)释义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2.学生所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听读中发挥想像,头脑中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归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3.学生分段诵读课文,概括要点,列出提纲。

        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归结: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险。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4.合作研讨。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虽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明确:

        (1)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作”。

        (2)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3)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以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你还能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吗?(参见课后练习)

        6.说话训练。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写作指导

        1.教师讲解: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

        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

        (1)确定写作对象。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和自己有交往,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他某一方面特征的人。

        (2)选好了写作对象后,根据你的了解,想一想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思考从你们的交往过程中,也就是从你准备选用的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这一共性,恰是要突出表现的中心思想。当确定了中心后,再从多件事例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

        比如文中老王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3)第三步,为了有效地突出中心,想一想哪个事例应当详写,哪些事例可以略写。

        (4)第四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安排这些事例,先写哪个,后写哪个。从哪个角度人手,怎样收束全文,这几个事例以什么为线索将其串连起来。考虑基本成熟,可以简要列出提纲。如本文段落的有序安排。

        (5)下笔成文。书写时,头脑中浮现出人物的形象和事情的经过,要带着情感去回忆,力求一气呵成。成文后,改换欣赏者的身份默读此文,进行修改、润饰。

        2.投影显示以下文题,请学生任选其中一题说出自己的写作构想。

        (1)我的——(爸爸、妈妈、老师、好友……)

        (2)他(她)是一个——的人(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生活、乐观、充满爱心……”)

        (3)我逐渐了解了他(她)

        (4)其他:童年的伙伴、挚友、手足情深……

        四、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真事。

        说有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是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子。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牛的眼睛里泪如雨水。

        屠户从事宰业已十多年,倒在刀下的牛不计其数,牛在临死前掉泪他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然后,对牛剥皮开膛。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咣当落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头小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啊!

        1.文中的“犊”读作_____,文中“震撼”一词的近义词是_____。

        2.当屠户向牛举起屠刀时,泪如雨下的牛的两条前腿为什么跪下?(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文中写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根据上下文,揣摩理解:他“沉思”的是什么他将会作出怎样一个决定?

        4.请为本文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

        5.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请你用课外积累的一个词语或一个诗句概括回答。

        6.本文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教案# 导语“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无 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篇三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确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意思 (3)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 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 小组讨论解决。

       4、 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 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 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问题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 课堂交流)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七、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日出》的教案

        伴随炎炎烈日的消退,暑假已接近尾声,又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大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经过本人认真分析教材,积极了解学情,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所教班级八年级5、6两个班,通过七年级语文学习,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上都有显著提高,语文素养也得到增强。表现在: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4、课堂上有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

        但同时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少部分同学有厌学情绪,上课互动无事可做,不举手,不提问,下课就把学习放在一边。不做课外积累,不读书,写作业也勉为其难,作文书写无语感,词语不丰富。另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全日制九年制新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乡土情思”为核心,选编了五篇课文,其中三篇现代文,两首当代诗和一篇文言文。还安排了一次以“写写心中真感觉”为主题的“写作实践”一次以“看家乡,说变化”为内容的“综合活动。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展示了美妙绝伦的说书艺术、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发展变化的`城市园林、别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在领略人类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分析文章各部分大意,把握文章中心。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历史的长河”为主题组织阅读课文,都是感物抒怀的作品。学习这个单元,应注意揣摩精炼、含蓄、准确的语言,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

        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表现了语文在科学普及方面的巨大作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使我们懂得文学与自然的关系;《萤火虫》告诉我们,儿时的兴趣也许会影响人的一生;《活版》让我们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我们初步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培养学习语文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学习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严密。

        第五单元学习本单元,可以使我们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由关爱其他生命到对自身的理性审视。作者是在歌颂世间万物的那种生命律动。这个单元的课文有小说、演讲辞、散文和诗歌,学习时,注意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

        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会使你得到教益,受到启迪。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理解文章所反映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社会生活,要体会讽刺与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要了解作者使文章产生讽刺与幽默效果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2)情感与态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小组长,完成过关任务,严抓诗词、现代文语段背诵、默写过关,夯实基础的掌握,力争做到常抓不懈。

        5、将说明文、记叙文阅读作为重点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使学生能够轻松应对考试。

        6、把作文教学作为一项攻坚工程,通过开展“手拉手”活动,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负责批阅作文,并与同学心贴心的交流,提出修改建议,达到共同提高。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

        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③描写也要细致。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

        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

        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如:

        清冷的淡蓝色 黑沉沉 红带 红海 暗红色的光 黑色无边 磁蓝色 墨蓝色 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更红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如: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问:海涅的这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作者实际是站在布罗肯高峰上,他说“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写“云海”,因为常见,就很难给读者新鲜的冲击力,而作者这么一写,就把他那份独特的感受,细腻而生动地推到读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问: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与文章所表达的歌颂祖国的主旨相关,因而对后面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来歌颂新中国起到铺垫的作用。写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但是,用什么来比喻是有讲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三)布置作业: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 绯红 拂拂 无羁 簇拥 瑰丽 黛色

        2.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朗读最后一段。

        (二)问:上节课我们好像在探讨“怎么写好景物”,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板书)

        --细致地观察;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采用恰当的修辞;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板书)

        (三)问:但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让大家来帮我解决。你看: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云层形容为主动让开的“急流”,这是云层的实际状态,还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呢?

        还有: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肃穆的欢悦”是太阳自身的状态,还是作者主观的感受?

        --事实上,本文许多句子都是这样。要写好景物,除了准确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外,一定还要有本人心灵的加入。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让文字活起来。(板书)

        古人说:“以情观山,则情满于山”, 不论观什么,都应如此。我们今天讲的,可以说是“以情观天,则情满于天”吧。

        (四)问1:老师还有问题,本文不是写日出吗?可是你们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写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别人文章,还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写自己在印度和黄山两个地方没看成日出。(板书)

        问2: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跑题了?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竟失望,来蓄势反衬出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形散”,而没有主题地随意乱侃,或虽有主题,却没有按照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那样都会使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六)总结:如果说,上节课我们完成探讨的是“怎样写好景物”,那么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板书)

        1.记住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2.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七)现在我们就牛刀小试一下。

        当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将小作文发给大家,上边已经有老师对一些需要修改的语句画出的批改线条。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八)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

        2.默写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日 出

        怎么写好景物: 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

        细致地观察

        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 + 心灵的参与(主观感受)

        采用恰当的修辞 文章表达的丰富性

        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 +烘托、对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在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中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赛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本课教学中,还应强调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略文章的美。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情,请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感想,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整体感知

        首先,随着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与此同时,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注音、边听边划节奏。然后,指导学生试读、评读、齐读,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眼、读清句读、字正腔圆,以此体会山水古文的语音美、节奏美。

        最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欲望,特举办小组赛读品读活动,力争使学生读出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险峻;读出水势浩大、流速迅猛的气势;读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的美感;读出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哀伤。让学生感受山水古文的景物美、情感美。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赛读、品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

        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第四步,总结延伸增积累。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三峡有过描写,请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名句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描写三峡的相关诗文,增加积累,扩充储备,相互印证,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语言和感情,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个个题诗,写不尽千秋花月,人人作画,描不完天地江山,昔日的三峡多姿多彩,今日的三峡熠熠生辉。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五、预期效果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竞赛中寻找学习方法,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在诵读中感悟美丽。学生不仅会学到文言知识,还能得到审美体验、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濡染。

六、课堂评价

        1、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

        2、对小组采用计分制进行评价

        3、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评价激励。

        (如:每周评一位课堂明星,每两周评一个优胜小组)

七、板书设计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紧扣“山”“水”二字,突出不同季节水的点不同特,引导学生抓住山水特点来品析三峡,体会美感,此板书设计提纲挈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⑴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3

各位评委: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二》,来自网!

        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五、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习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习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板书

        两岸连山—山多峡窄

        山壮正侧结合

        隐天蔽日—山高峡陡

        《三峡》襄陵阻绝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发暮至

        素湍绿潭

        春冬清悠美

        清荣峻茂

        霜旦寒肃

        秋凄婉美

        猿啸悲歌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赤裸裸”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 文学常识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正音:肃穆(mù)荒谬(miù)杀戮(lù)纳粹(nàcuì)憧憬(chōngjǐng)

        缭绕(liáorào)赤裸裸(luǒ)健忘

        2、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全文教学结束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Ps. 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3、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四、 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why?)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 (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一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 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何等地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篇二: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回顾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2、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战争侩子手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

        同样,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7000多个无辜生命,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一个怎样血淋淋的事实啊?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怎样?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作者介绍

        聂华苓,女,美籍华裔作家。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著有小说集《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翻译集《百花文集》等。她是将毛泽东的诗词翻译为英文的第一人。

        三、文体了解

        参观访问记,它是记事记叙文的一种形式。(参观,是指观看;访问是指问和听。参观和访问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有的虽有侧重,但都是有目的的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基本面貌或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和抒发。)

        四、感知课文

        1、字词梳理:

        杀戮 荒谬 健忘 憧憬 蜿蜒 悼念 肃穆 执着 纳粹 朝圣 赤裸裸 恍惚 屹立 凄风苦雨 片纸只字 练习簿 显赫 反驳

        2、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1)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

        ? 悼念活动的气氛怎样?如何理解文中开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明确: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涌向屠杀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的开头,让读者感受到现实中的空气,弥漫着无尽的悲哀,而一切皆源于历史。

        ? 这部分写悼念活动的所见多闻,那么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明确:回顾历史,现实中的悼念场面,两位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老人。

        (2)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 在开头,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

        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怎样理解这句话?

        (强调要记住历史,不能忘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3)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

        ? 西德和日本两位作家对法西斯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历史,各自的态度如何?在文中找找

        他们的语言。

        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

        西德——自责

        日本——辩解

        ? 从两人不同的态度,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德——得到人们的原谅(握手)

        日本——忘记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历史,自私,令人鄙视

        人,要正视历史

        (4)第四是摘录遗言。

        ? 作者为什么要摘录遗言,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遗言,你读出了什么?)

        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牵挂亲人的。这令人感动。

        孩子们是勇敢的

        谴责屠杀者的罪行

        屠杀、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解决课后练习

        1、带问题朗读课文,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明确: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他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了全文,回味起来,萨特的话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超越国界。

       好了,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