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_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高中语文教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高中语文教案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

2.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

3.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三篇

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5.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6.高中语文必修一《我很重要》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教案_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板书字词)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理解课文:

        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残暴)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作者选取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是。

        2、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试具体分析。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这是繁笔。

        用简笔写的是赵盾。作者只写了一句?宣子骤谏?,就是说赵盾多次上谏。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灵公是不是又使出了假装没看见之类的伎俩,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3、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试分析三个武士形象?

        鉏麑:

        第一个出场的武士是鉏麑。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鉏麑的形象是非常有光彩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简单解说一下。可能有同学会问,鉏麑当时就死了,那他死前的内心独白又是从何得知的呢?其实,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

        提弥明:

        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了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灵辄: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此时,灵辄出场了。他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的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三个武士的形象都非常出彩。作者对每个人都只写了一两个片段,却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4、孔子说赵盾?是古之良大夫?,文章中哪些事情体现?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5、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并不算冤枉。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三、讲解?春秋笔法?以及?春秋笔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

        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文章开篇便是?晋灵公不君?,?不君?即不行君道,秉笔直书,观点鲜明。在叙述晋灵公的劣迹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事件的评价。如?厚敛以雕墙?,一个?厚?字就足以表明晋灵公的贪婪,表明作者对他的痛恨。

        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用繁笔写了士季进谏,他首先假装没看见,无法躲避时,便主动认错,想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真诚进谏之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简笔?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对不行君道的晋灵公,赵盾的反应怎样呢?作者依然使用简笔,依然是?微言?,?宣子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昏君晋灵公并没有因杀手鉏麑的自杀而反思,而是一意孤行。忠臣赵盾无疑是晋灵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快。晋灵公又生一计:设宴杀臣。因为这样的宴席暗藏杀机,并不是君臣同乐之宴,所以作者并没有与成?晋侯请赵盾酒?,也没有写成?晋侯宴赵盾酒?,更没有写成?晋侯谢赵盾酒?,而写成?晋侯饮赵盾酒?。?饮?在古代汉语中义为?给谁喝?,? 饮?的对象也往往是动物,如?饮马?。 晋灵公的阴险毒辣,不言而喻。

        当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晋灵公的阴谋后,提弥明快步走上堂去,以君臣之礼巧妙地把赵盾从酒桌上解救出来。关键时刻,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人侧面烘托了赵盾的知人善任。同样,灵辄的?倒戟?报恩很好地表明了赵盾的得民心与晋灵公是千夫所指的独夫。

        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对于晋灵公的死,作者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不再作累述,其言之精微,其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晋灵公不君》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简介《左传》《史记》文学常识。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蹯 翳 食之 箪 橐 与为公介 为法受恶 自诒伊

        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反不讨贼 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第一段,生质疑,师生释疑。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残暴,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四、作业:翻译后面部分,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读文章。(齐读和个别同学朗读相结合,个别朗读主要是检查学生上节课认真程度)

        二、学生读翻译,说做作业中的疑问。

        三、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字词。

        1、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2.公患之,使鉏麑(ch? 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代赵盾。

        3.晋侯饮(y?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4.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o):猛犬。

        5.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6.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7.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8.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9、古今异义词?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等等。

        10、省略句

        四、理解课文。(结合练习一、二进行)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4、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本事,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本事、写作本事和口语交际本事,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本事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本事,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情景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本事。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本事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本事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3、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4、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本事,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学期语文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要异常注意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上、表达交流本事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本事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必须的审美本事和探究本事,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构成健全人格。

        2、重视诵读,改善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资料,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资料、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前一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资料”的要求。所以,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资料,熟读或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联系,提高写作本事。

        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应当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文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我的感受和思考;能研究不一样目的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我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资料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我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应当进行记述、说明、描述、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本事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写作本事,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不仅仅扎实基础,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养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我制定以下计划。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重点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

        二、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语文科更是其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存在着惧怕心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经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应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本事。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本事。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一样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我的见解,养成礼貌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当是不无裨益的;背诵必须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本事,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本事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讲究专题性。每次写作,“写什么”、“怎样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本事。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怎样才能培养感受本事?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怎样才能写出个性、构成创新?这些资料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本事的细化,所以,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专项片段本事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而高一上学期,又是这个重要学习阶段的重要的起始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为此,高一语文备课组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与整合。

        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与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与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与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科书高一上学期共学习两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主题。分别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层面。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实质。充分落实学校的“导引自主生态课堂”,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摘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学习随笔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达到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4.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本事: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经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革命情怀。

        二、教学要求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

        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包括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思维素质、交际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思考、会交际。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充实。

        2、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强化大纲意识,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段。不仅仅自我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本事标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并且要使学生明白《大纲》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大纲》规定的目标奋进。要坚决消除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以保证高效益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切实提高读写基本本事,发展学生智能。教师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和学校。

        3、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编制教案、学案,做到:

        ①教育目标和本事目标明确;

        ②知识、本事及语文实践活动资料具体落实;

        ③教法安排和学法指导实在可行;

        ④重点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

        ⑤版书设计实用。

        教师要改善教法、讲究效果,尽可能增大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条件,要努力帮忙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现象,力求在45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本事。

        训练要落实:

        ①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单元有检测。

        ②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

        ③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地公布答案了事;

        ④单元目标检测必须全收全改,及时评讲,并针对学生的缺漏点,补充必须巩固、补火题加以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规规矩矩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踏踏实实地练习,认认真真地写作,随时留心观察、广泛涉猎,自觉动脑动手,进取创造性学习。该记的、该写的、该背的、该说的、该操作的,务求掌握。要异常注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本事的培养。

        4、加强团体研究,开展教学竞赛。

        既要强调整体效应,又要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各备课组每周至少集中研究一次,每个教学单元至少两次集中备课(一次为单元教学目标、资料、重难点、教法学法及训练等的备课,一次为训练检测后评讲的备课),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次教研课,要求每个教师一周听同组教师一节课,做到相互切磋;各备课组长应设计集中研究和集中备课的会议纪要表,作好记载。

        

        5.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学生经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论语选读》)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素养,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高中语文的基本结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已经系统地学习的文言文以及运用和解决相关作文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分析和理解的本事比较差,对基本的知识点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够深入,异常是个把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基本的理解本事和数学思想,这在必须程度上制约着语文学习的发展。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基本的合作探究本事,更不用说是动脑筋作文章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异常是部分男生,学习上比较贪玩,迷恋于一些课外爱好,比如部分学生爱好打篮球,以至于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学习时间,今后要认真纠正。不习惯合作学习,学习时不明白与别人交流。总体情景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十分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教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很不明显,学习成绩总是不梦想,久而久之,产生了思想上的压力,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部分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帮忙他们克服这些障碍,重新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有必修五和《论语》选读两本,必修五从说明文、诗歌、散文、古代文体记叙文这几种文体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

        1.必修模块间的勾连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全套必修教材的资料。

        从纵向看,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为现代诗鉴赏、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侧重训练记叙文。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

        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报任安》、《项脊轩志》、《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上下工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2.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下头具体谈谈本册书与前四册书的联系。

        小说单元第一次出此刻必修三、四,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终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一样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经过人物很多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杯具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经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感情杯具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从资料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中,我

        3.认清必修五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衔接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提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以小说单元为例,本册读本《珍贵的尘土》设置了三个对应单元: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能够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认识。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类文本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助于感知文体特征,将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在具体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完全能够打通使用,还应鼓励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三篇

        《信条》全面而周详地讲述了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管理的信条──准则。可谓“深人无浅语,慧心无直笔”,不可只作幼儿启蒙 教育 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把握 文章 主旨,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2.过程与 方法 :摘抄、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深度的思考。

        难点:品味简单的语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批注、配图赏析、文本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微课一:《热爱生命》

        一、导入: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热爱生命》中寻找答案。

        二、阅读课文,阅读的同时勾画出自己比较喜欢且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 句子 。

        (学生划句子、说感悟,老师点评)

        古今中外的智者贤人都告诫我们对待生命要热爱,对待死亡要坦然镇定,请问:下面这些行为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吗?

        司马迁隐忍苟活,完成了史家之绝唱

        汶川地震中成名的“范跑跑”

        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被突降铁块击中忍痛救下全车乘客后离世。

        英国渣打银行在对员工的培训中有关应对抢劫的理论是“贪生怕死”。

        国家新颁布了中小学生见义勇为要变为善为、巧为、慎重的规定。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微课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导入:柏拉图曾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有人找来一只拔了毛的鸡,令人啼笑皆非。我国思想家荀况说“人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由此可以看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今天我们学习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二、齐读课文

        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2、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3、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4、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2、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材料。

        2、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设想:

        1、圈点批注,把握阅读的方法。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对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3、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

        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你就会被国王赦免。死囚答应了。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水,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只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生命、自由的宝贵,而一旦将失去这些,除了懊悔与自责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

        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短文三篇》中寻找答案。

        这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三篇短文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对我们认识“人”有所启发。

        二、基础知识过关:

        1、作者简介

        (1)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 文化 ,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 随笔 集》。

        (2)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文体常识

        随笔: 散文 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点批注文章

        方法指津: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标注。

        四、文脉梳理

        1、《热爱生命》这篇短文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主旨?是怎样表述的?

        明确:这篇短文的思路是这样的: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认识有偏差,只好虚度此生。接着换了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丰盈饱满。

        2、简单概括:

        第一部分(第1~2段):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3段):珍惜光阴,充实生命。

        五、疑难探究

        1、自主探究:请大家将预习中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互相探究解决。

        2、合作探究

        (1)文章中“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活过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了一步,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作者正是从终极意义上关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否举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憾。

        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

        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3、概括主旨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就不觉得烦恼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后两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这是作者在瞬间进发出的思想火花。

高中语文课文《信条》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课文内容。

        2.摘抄、记忆 名言 警句,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学习作者从生活细处着手的写作手法。

        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 反思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和同学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条,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章主旨,品味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上过幼儿园,大家还记得在幼儿园都学到了什么吗?

        生:打架、交朋友、学会1—10、不记得了……

        师:我记得我上幼儿园时学会了自己洗脸、洗手绢,学会交朋友,学会写自己的名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罗伯特.富尔格姆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现在把课本打开,我们来学系《信条》。

        二、检查预习,自学:

        1、作者相关知识: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关于《信条》(教师补充)

        文章开宗明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接着,文章列出了十七条。作者认为“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这些条条是人们过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_本的原则,包括个人的健康习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兴趣,承认死亡以及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等。作者进一步阐释,十七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应用到成年,实践于家庭、社会,生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为中。_,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一条:“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_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这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3.自学并思考

        (1)提问作者列出这些_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_的事情,就是用_明的语言表达_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2).《信条》一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明确《信条》看似浅显或绝对,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记并实践了在幼儿园就学过的那些信条。本文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颖而不难理解。这篇课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高高兴兴地去实践。

        三、学生领悟:

        请同学们阅读文中所罗列的琐事,看看其中蕴含了哪些人生准则。(学生自由发言)

        重点分析: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是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明确:小不点的种子的表现为“生”和“长”,生长的东西自然就是指一条生命,那么我们要承认的奇迹就是指要承认生命,而把生命看作是奇迹,这里自然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而“我们大家也差不多是这么回事”就是说“我们大家”甚至可能也包括更高级的生命也不过和“小不点的种子”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要尊重生命,特别是对那些比我们更弱小的生命。不要漠视,就像前一段时间我们临河就发生了一件“灭门事件”,那就绝对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

        信条:仁爱公平文明责任诚信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情趣团结友爱敬畏生命承任死亡善于观察生活等。

        四、课堂练习:(PPT展示)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林希

        ①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杷_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 雨水 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_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_苦的环境,生命是在_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笑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对这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尊贵、辉煌壮丽。在于野草青青、绿遍山山岭岭,使大自然充满生机,显得辉煌壮丽。

        B.在于环境无论怎样艰难,都顽强不屈地生长。

        C.是相对于无生命的岩石而言。生命是有机体。岩石扼制不了生命,生命却征服了岩石。

        D.在于落在石缝间也能生长,倘在肥沃的大地上,就更加旺盛繁茂,辉煌壮丽。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生命就是拼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松柏的形象包含着什么样的情和理?

        4.“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_苦的环境,“寻求_苦的环境”应如何理解?

        6.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样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7.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B

        2.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对适者强者而言,生命就是拼搏,而弱者因为不知拼搏就会被淘汰。

        3.山石间的松柏是毅力和意志_美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榜样。在任何困厄的境遇中,只要顽强不屈地拼搏,足可以创造出神奇辉煌的业绩的,作者刻画松柏的形象抒发了崇敬、赞叹之情。

        4.如果命运把你安排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也不必悲观消沉,而要乐观顽强,奋力拼搏。

        5._苦的环境_锤炼人,它能使自己的智慧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无论环境怎样困厄也无所畏惧。要永远蓬勃向上,面对人生。

        7.层层深入地把石缝间生命的奇迹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深化了主题。

        五、作业:

        以本课的任何一个观点写一篇300以上的短文。

        六、课后反思:

        本课的信念都是生活中_碎的事情,也是_易忽略的事情。对于本课,学生自学要比老师讲解的效果好,因为贴近生活细节,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补充、完善。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背上求索的行囊,奔向知是的海洋。前赴校园的殿堂,学习科学的知识。掌握现代的技术,走向世界的巅峰。开学了,让我们一起学好语文,在这里追逐梦想。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

        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篇二

       一、复习计划

        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1)(简明、连贯、得体)

        4、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5、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6、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毛主席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再问第二次,还有80%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自己坚持下来了。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所以,坚持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去。对学习时刻保有百分百的热情,不能一曝十寒。谁能够坚持,谁就能成就大事。

        2、心态决定一切。

        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彻砖块。”第二个说:“我在赚五十块钱。”第三个说:“我在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是瓦匠,第二个人依然每天为生计而忙碌,第三个人则成为了工程师。

        3、让反思成为习惯。在高三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要学会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高三会做题,那么只是为了做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从题中找到规律,从对题目的反思中不断进步。

        4、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保障。你要把高三平时的每一次测验看作是高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平时一样对待高考。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高三既是一个考验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考验身体的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只是为了高考的体育测试,更是为了能够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三、学习要求

        1、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文具准备

        红色笔、笔记本(整理、积累、反思一体)

        3、让读书成为习惯

        要求每位同学每天拿出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可以使优秀作文,也可以是名家名作。

        四、课堂作业

        站在高三门口,我对自己说……

        要求:写出来能够在高三一年中不断激励自己,并在课堂上大声说出来。

        五、结束语

        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总要全体虔诚地祈祷,祈祷词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同学们,高三的语文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争分惜妙,共享语文乐园,决胜高考战场,铸就人生辉煌!

篇三

       一、聊天

        1、又一个暑假过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2、新学期开始了,回顾过去,你在语文学习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

        (目的:相互了解)

        二、材料分析

        1、出标材料。

        材料一:

        班别 姓名 语文原始分 语文标准分 原始总分 标准分 排名

        A高三(6) 郭XX 113 653 458 591 1131

        B高三(3) 石XX 95 548 458 548 1964

        材料二:

        班别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化学 生物 原始总分 标准分 排名

        C高三(3) 蒙XX 666 583 663 611 633 483 666 16

        D忻高 樊XX 445 717 709 669 601 512 657 19

        2、比较这些数字,你看出了什么。

        (说明:材料一中,AB两位同学的原始总分(语数外理化)均为458分,但标准分相差43分,市里排名相差833名。主要原因,是A的语文原始成绩高于B18分,标准分就高出105分。

        材料二中,C的语文明显高于D,生物稍高,其他科和原始总分都明显低于D,但换成标准分,却比D高出9分。

        由此可见,语文原始分的十来分之差,在标准分和整体排名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距。因此各校考生都非常重视语文科。希望大家努力把自己语文成绩提高一个档次。)

        (目的:使学生高度重视语文)

        三、讲故事 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

        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

        年青人喃喃:“往下跑。”

        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2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3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4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5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小结: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目的:鼓励士气,明白学习的道理)

        四、其他说明 1、我的课堂风格:民主、开放、个性

        要求大家:主动投入,参与讨论,大胆提问,适时笔记。

        2、我的训练方法

        《成才之路》第一卷课前完成,第二卷课后完成。

        基础知识每周一练。

        作文训练,单周一篇随笔,写在随笔本上;双周一篇作文,在作文课当堂完成。

        3、其他规范

        课堂笔记做在课本上。

        作业本2本,一本写作文,一本抄写和默写。

        随笔本一本。

        读书笔记本一本。

        黑色水笔、红色笔、铅笔各1支。考试、作文、作业一律用黑色水笔工整书写。

        (目的:规范要求,养成习惯)

        五、课后作业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随笔本上,我阅读后回复)

        (目的:进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篇1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今天我们就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三、提问文言文知识要点

        要求:

        1、加点的解释。

        2、加横线的翻译,并说出句式特点。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四、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比较简单的做法:

        理解现代文一般解读三个方面:第一写了什么(内容、结构);第二怎样写的(手法);第三表达什么(感受、情感等)可以这三个方面都包括,可以写一个点。

        (二)学生自由发挥制作思维导图(20分钟)

        (三)学生交流,推荐展示(10分钟)

        五、教师总结

        1、总结本文特点:

        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

        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文章,结构严谨。

        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描绘极富特征性。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2、获得的人生感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2)、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四、创意说明

        1、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

高中语文必修一《我很重要》教案设计

        这篇 文章 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为最后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一

        [ 教学目标 ]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 32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四)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 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 总结 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 事迹 ,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 “ 真金不怕火炼 ”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二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 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 (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板书:忠贞)

        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

        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三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 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 :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_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_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_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_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_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_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_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毕淑敏是一位睿智的女思考者,读她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细腻的情感、华美的文辞,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我很重要》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我很重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学会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的阅读方式;

        2、能力目标: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2.学会“感知与领会”的阅读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自己,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责任意识。

        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主要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情感体验法。同时,还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的教育。

        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本节课确定的学法指导为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学生独立阅读,获取文本信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走出文本后通过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能力,激励诱导学生讨论、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我是一颗星,璀璨的星空不会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会因我而干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群不会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离不开一颗颗星的装扮;浩瀚的海洋离不开一滴滴水的汇聚;人类社会的文明离不开一个个人的勤劳创造。虽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毕淑敏的心灵呐喊:《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的意识。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及注册心理咨询师。 1952年生于新疆。半岁随母进京。16岁赴西藏阿里,11年军医生涯。1980年转业回京。从医20年后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曾获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代表作众多,《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但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生命、死亡,近年逐渐关注心理学。

        三、整体感知

        (一)默读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观点。

        思路:开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确:作者从“我不重要”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观点: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据,为什么“我很重要”。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2.“我”是人类历史当中不可取代的“精致一环”。

        3.“我”是机遇的产物。

        4.“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希望承载。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6.“我”是替子女遮风挡雨的大伞。

        7.“我”是朋友肝胆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业的主宰。

        (三)归纳小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作者从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

        2.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

        3.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

        4.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

        五、拓展延伸

        (一)我真的重要吗?

        2006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异常寒冷。大约下午4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5楼跳下,结束了让他魂牵梦绕4年的大学生活。

        思考:读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如果天堂的儿子读了母亲的这封信,他会对母亲说点什么呢?

        明确: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还有责任的承载与爱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还有一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是怎样选择的呢?

        2、播放《千手观音》的视频。

        播放视频后教师总结说: 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身为聋哑人,她们优雅曼妙的舞姿强烈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她们对生命的热爱诠释了“我很重要”的内涵。与以上特殊人群比较,我们是身体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们也同样热爱生活,他们尚且能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我们呢?我们能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觉得自己重要吗?为什么?作为中职生,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呢?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的精神都振奋了,我也要大声的说出“我很重要”,我是年迈父母牵挂的女儿;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谐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爱温暖我的学生。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都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对着生命大声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亲情的纽带;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有目标、有前途!我要奋斗!我要拼搏!我要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学总结

        《我很重要》一文,该文新颖独特的立意、层层推进的思路结构、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1、领悟作品独特的立意。2、学习和体味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将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品味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语句。

        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设计了“导读-速读-品读-研读-拓展-体悟-练习”这样的教学流程,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的观点:“我很重要”,领悟毕淑敏作为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为医生的关怀心——她教诲我们热爱生命,热爱自己,关注每一个“我”的意义与价值。“我”是泛指,既是自我,也是他人,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由浅入深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伟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为出发点的,而 “我最重要”则完全是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出发点,这些人只关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从不关心别人。我们应时刻努力,不懈奋斗,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学生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价值观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带领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还急躁了些,有的环节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厚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准备2分钟)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

        (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播放《雨巷》歌曲

        (五)齐读全诗,加深感悟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取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本文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了解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重点品读第4、5段,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画面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理解文章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教师由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这一堂课,我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高一的学生对知识领悟力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 语文教材 中史怀哲的《我的呼吁》能真正透过文字表面的信息而捕捉到潜在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容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3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可还记得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历数人类发展的历史,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没有停息过。国内的国际的数不胜数。可是,每场战争中都有无数的无辜生命消逝,成为肉靶成为弹灰。为什么会有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为了强权为了霸主地位就可以肆意的杀戮生命?不是说人人生而平等吗?面对这些惨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平等究竟是什么?为了争取平等,争取世界的和平,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介绍:

         丛林中的圣者? 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但有些资料上说他是德国人,大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吗?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提到: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给普鲁士(普法战争)。凯撒堡是位于德法交界地区的一个小镇(当时属德国),他从小就掌握德法两种语言,德语是他的母语。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富有爱心,对____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年幼时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印象极为深刻,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然而,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在恶劣的条件下、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之余,他还努力创作,除了神学和音乐,他还写下了大量有关 文化 和伦理学的著作,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本文是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说词。

         史怀哲真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崇敬的人!让我们现在就接近这颗博大而且宽容的灵魂吧!

         (三)具体分析:

         1、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呼吁了的对象是谁?呼吁了什么?

         明确:全人类,尤其是那些掌握国家命脉的领袖们。①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②呼吁人们从善去恶,远离暴行;③呼吁防治大众疫病;④呼吁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这四方面的关系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根据“呼吁”的内容理清 文章 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三?六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七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1)提出尊敬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含义(1-2)

         反:反对按等级划分生命,

         我要呼吁全人类, 直觉意识层面:

         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正: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道德层面: 辨析“善”与“恶”,强调善的信念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3-7)

         3、良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道

         4、应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针对普通人)

         5-7、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针对国家领袖)

         3、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意思梳理:

         1. 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

         明确善恶的标准:尊重生命即善,不尊重生命即恶。

         4、“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中的“伦理”指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指的是人与一切生物相处的准则,即“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

         5、为什么作者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一切生命的伦理?

         明确:1)、 现在人们把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价值的、高等到的与低等到的,这导致人类对一些生物的随意破坏或伤害。

         2)、 尊重一切有生存意志的生物(不仅是人类),会让我们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 经验 。

         6、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做?

         明确:暴行?良善 疫病?互助 战争?和平,放弃原子武器

         7、难句释疑:

         (1) 如何理解“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良善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西方殖民者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榨取了他们的血汗,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现在给予帮助是道德良心发现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史怀哲是一个勇于直面历史的人。另外,史怀哲是一个神学家,“赎罪”这一说法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

         (2) 我们常常不使用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本体分别是良善和暴力。这一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良善的作用和好处及平息暴力的途径。

         (3) 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

         明确:这句就是说,评判生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还不能确定,所以给生命作价值、意义上的做法也就不妥当。而只能以生命为角度来认识才应该。

         (4) 第四节中,“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伦理的精神具体指什么?这里的“始”为什么不用“才”?

         明确:这一“伦理”是指不论是哪一中人都具有生存意志,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用“才”也说得通,不过这里强调的是伦理精神是解决争端的起点。

         (5) 第三节,“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 第五节第二句中“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比较两者的“冒险”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不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啊?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而后面一个 句子 的“冒险”意思比较丰富了。“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竞赛”,那是冒天大的危险;“放弃原子武器”,是需要拿出勇气。

         (四)延伸:史怀哲说:“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意思是说,想通过试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迫对手就范。几乎不可能做到。所以应该放弃原子武器。你认为应当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学生讨论)

         参考:(1)应该,为了世界的和平。(2)销毁一部分,另一部分用来对付外太空可能会有的灾难。也是为了尊重生命。(3)从全世界的立场看,应该全部销毁,但是从一个国家的立场看,不能销毁。因为自己一旦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安全保障。武器也有它的防御功能。但不管怎么说,武器是战争残害生命威力最大的杀手。

         说到战争,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虽唱得不怎么样,但是歌词写得不错,下面请大家来听一下这首歌,特别要注意听它的歌词:没有寂静的日子 寂静的夜人们的神色显得紧张 手中紧紧握着枪 起伏的胸膛 眼中是绝望的目光 没有欢笑的脸庞 和平的景象 战火把人们推向死亡 一切破碎的梦想 破灭的希望 人已是如此的疯狂别去糟蹋 他们的家 别去枪杀 那些无知的娃娃 流着泪 说不出一句话 有谁能够作出回答

         (五)对比鉴赏:《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

         明确:相同点a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b《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针对性与鼓动性表现在:

         明确:从标题看,针对性:“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鼓动性: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二者最大的区别:前者是政治性鼓动演说,后者是基督徒的神学思想。

         (六)结语:我们的世界还不太平,科索沃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战争结束了,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但是很多诱发战争的问题凸现出来,比如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当许多人还在思考“给战争一个理由”的时候,更多人已经喊出了“给和平一次机会”。给和平一次机会,所有的生命就能延长一次呼吸,我们的世界也必然多出一份美丽!

        看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的人还看了: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氓教案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4. 高中语文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

        5. 高中语文人教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6. 高中语文《错误》优秀教案

       好了,今天关于“高中语文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高中语文教案”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