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2.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3.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灯市行》,将人们带入正月十五的热闹喧嚣之中。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灯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说他们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从先秦时期起就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屈原《九歌·东皇太乙》中就写到了当时民间祭祀太乙神的礼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也记述了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士……醮鬼神,礼太乙。”此种风俗到了汉代,上元节时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即而形成了灯节。

?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节的起源与汉将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有关。?

       据记载,西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戡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了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被称为“元月”,“夜”又被称为“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后来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便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将元宵节的起源后移到东汉明帝刘庄。?

       刘庄喜好佛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他为了推崇佛教,就下令正月十五“烧灯表佛”,用以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因此士族庶民,一律于正月十五夜晚张挂华灯。《事物纪原》记载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弛禁,连其前后各一日允许百姓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元宵节的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元宵节闹花灯之风盛行,一直延传于后世至今。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到时官府和民间均悬挂各种形状、制作精美的彩灯,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铺所挂花灯更是争奇斗胜、流光溢彩,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龙?

       “舞龙”又叫“耍龙灯”,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具有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它是远古先民经过想象融入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之中的神圣物种,代表了祥瑞和力量。因此,舞龙有着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趋吉避凶的美好寓意。

       形式完整的舞龙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至唐宋时期,舞龙已经非常普遍。“舞龙”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舞龙时,一人手持“龙珠”,其他人则控制龙身,一般一节龙身由一个人控制。不管龙身有多少节,每个人的动作必须要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地舞出龙的形意,舞出龙的飘逸的身形。龙的前进方向由控制龙头的人决定,舞龙跟随着龙珠摆动回旋,意趣盎然。

元宵节过完,年就过完了,因此人们特别珍惜这个节日。元宵节、宅家过,带你无恙、团圆有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寓意:元宵节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吃的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节习俗

       1、看花灯

       所谓看花灯就是看灯会,里面全是由灯所组成的,以前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的神仙想把下界烧了,由于善良的仙女将此消息给下界的人们说了,所以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利用灯笼,每家都挂上灯笼,这样天上的神仙就以为人间被烧了。所以就留下了看灯会和挂灯笼这么一个习俗。

       2、吃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是由糯米粉经手工撮合而成,里面可以加馅,馅料一般是糖类,也可以加黑芝麻糊等等,如今的馅是各种各样的。吃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因为汤圆代表着团圆,让一家人团团圆圆、红红火火。

       3、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代表着喜庆、红红火火。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每到元宵佳节,人们都会组织一群人来踩高跷表演,来增加节日的气氛。

       5、猜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汤圆名字的由来

       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于己不吉利,下令改“元宵”名为“汤圆”。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此后,汤圆之名逐渐流行开来。

       吃汤圆的意义

       正月十五吃元宵也与中秋吃月饼一样,涵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又有元旦(今春节)完了义,也作为祭祀祖先之物,以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和敬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云:“‘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

       由此可见,“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寓有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宵节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漫话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按我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充分体现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直至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好了,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