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_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诗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1.林清玄散文赏析

2.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3.名家写景散文 2篇

4.林清玄散文集

5.求取 关于 四个季节的散文各一篇。国内外名作家都行。

6.林清玄最短的散文10篇

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_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诗

林清玄散文赏析

       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

       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

       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

       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

       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

       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

       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

       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

       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不孝的孩子

        在机场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诉我要搬去大陆定居了。

        “为什么呢?”

        秤说,他在台湾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都很好的,自从他找到大陆的儿子之

       后,就变得非常不孝。

        “为什么呢?”

        “因为,担心大陆的儿子也来抢我的遗产嘛!其实我还没有死,哪里有遗产呢!”

        看到老先生蹒跚上飞机,我想到,难道我们长大成人,还只想到向父母要什么,没

       想到能给老人家什么吗?

        再想到大陆的儿子是台湾儿女的大哥,就是父亲的财产分一份给他又怎么样?何况

       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呢!

        那为自己儿女不孝而哀叹的老人告诉我:“有时候想想,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

       也不要留给他们。”然后他苦笑着说:“我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他避居大陆,只是希望避免台湾的子女每次看他就生起一次怨恨。

        唉!我多么希望这世间的子女都能体贴父母的心呀!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

       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

       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

       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

       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

       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

       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

       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

       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与父亲的夜谈

        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父亲对我谈

       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

       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

       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

       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

       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

       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分到最宝贵的妈妈

        一位朋友从国外赶回来参加父亲的丧礼,因为他来得太迟,家产已经被兄弟分光了。

        朋友对我说:“在我还没有回家以前,我的兄弟把家产都分光了,他们什么也没有

       留给我,分给我的只是我们惟一的妈妈。”

        朋友说着说着,就在黑暗的房子里哭泣起来,朋友在国外事业有成,所以他不是为

       财产哭泣,而是为兄弟的情义伤心。

        我安慰朋友说:“你能分到惟一的妈妈是最大的福报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

       多人愿意舍弃所有的财富,只换回自己的妈妈都不可得呀!”朋友听了,欢喜地笑了。

        我说:“要是你的兄弟连惟一的妈妈也不留给你,你才是真的惨呢!”

       小猴子种豆子

        在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一个猎人到森林中打猎,所有的动物听见猎人的脚步声都四散奔逃,那一

       群猴子也跟着其他动物往森林的内部逃去。

        只有一只小猴子躲在树上,没有逃走。它在树丛中看着猎人,感觉到那个猎人多么

       高贵,身上没有会长虱子的毛,还穿着虎豹的皮袍,手里拿着弓箭,多么的英俊威武!

       而且所有的动物看到他都立刻逃走,多么的勇猛伟大!

        “唉呀!人是多么高贵呀!我不要再作猴子了,我要学作人。”

        于是,小猴子慢慢的从森林里移出来,住在森林的边缘,这时它感觉人是多么幸福,

       住在有灯的房屋,而猴子只能住在黑暗的森林;人站着是多么高贵,猴子却只能蹲着走;

       小猴子一定要学会作人的决心。

        它每天都跑到森林外面观察人的动作和生活。

        它看到人走路,就学着人的样子走路。

        看到人耕田,就学着耕田的样子。

        看到人笑,它也咧开嘴笑。

        这只小猴子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猴子,一天不看到人,就觉得很寂寞,只要看到人,

       就高兴的走到人的旁边,摹仿人的动作。

        森林边缘的人们看到这小猴子很可爱,都很喜欢它,每天带东西来喂它,看到它学

       作人,也很高兴的讨论着:“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已经不像人了,你看看,这小猴子竟有

       作人的心,真是难得!”

        他们用手抚摸小猴子的头说:“你愈来愈像人了。”

        和小猴子坐在一起谈天。

        牵小猴子的手跳舞。

        远远看去,小猴子真像一个人。

        小猴子也觉得自己除了不会说话,和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有一天,农人到田里种豆子,小猴子也学人抓一把豆子要种在田里,可是它不小心

       掉了一颗豆子,就把手里的一把豆子丢了,去找那颗掉了的豆子,它没有找到丢掉的豆

       子,可是回来的时候,发现别的豆子也被鸟雀吃光了。

        农人看了都哈哈大笑的说:“到底,猴子还是猴子。”

        小猴子听了很伤心,才悟到自己是一只猴子,于是跑回森林找它的同伴,可是它的

       动作太像人,同伴已经完全不认识它了。

       鸳鸯香炉

        一对瓷器做成的鸳鸯,一只朝东,一只向西,小巧灵动,仿佛刚刚在天涯的一角交

       会,各自轻轻拍着羽翼,错着身,从水面无声划过。

        这一对鸳鸯关在南京东路一家宝石店中金光闪烁的橱窗一角,它鲜艳的色彩比珊瑚

       宝石翡翠还要灿亮,但是由于它的游姿那样平和安静,竟仿若它和人间全然无涉,一直

       要往远方无止尽的游去。

        再往内望去,宝石店里供着一个小小的神案,上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晨香还未

       烧尽,烟香镣绕,我站在橱窗前不禁痴了,好像鸳鸯带领我,顺着烟香的纹路游到我童

       年的梦境里去。

        记得我还未识字以前,祖厅神案上就摆了一对鸳鸯,是瓷器做成的檀香炉,终年氤

       氲着一楼香烟,在厅堂里绕来绕去,檀香的气味仿佛可以勾起人沉深平和的心胸世界,

       即使是一个小小孩儿也被吸引得意兴飘飞。我常和兄弟们在厅堂中嬉戏,每当我跑过香

       炉前,闻到檀香之气,总会不自觉地出了神,呆呆看那一缕轻淡但不绝的香烟。

        尤其是冬天,一缕直直飘上的烟,不仅是香,甚至也是温暖的象征。有时候一家人

       不说什么,夜里围坐在香炉前面,情感好像交融在炉中,并且烧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了。

       它比神案上插香的炉子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一种无名的温暖。

        最喜欢夏日夜晚,我们围坐听老祖父说故事,祖父总是先慢条斯理地燃了那个鸳鸯

       香炉,然后坐在他的藤摇椅中,说起那些还流动血泪声香的感人故事。我们依在祖父膝

       前张开好奇的眼眸,倾听祖先依旧动人的足音响动,愈到星空夜静,香炉的烟就直直升

       到屋梁,绕着屋梁飘到庭前来,一丝一丝,萤火虫都被吸引来,香烟就像点着萤火虫尾

       部的光亮,一盏盏微弱的灯火四散飞升,点亮了满天的向往。

        有时候是秋色萧瑟,空气中有一种透明的凉,秋叶正红,鸳鸯香炉的烟柔软得似蛇

       一样升起,烟用小小的手推开寒凉的秋夜,推出一扇温暖的天空。从潇湘的后院看去,

       几乎能看见那一对鸳鸯依偎着的身影。

        那一对鸳鸯香炉的造型十分奇妙,雌雄的腹部连在一起,雄的稍前,雌的在后。雌

       鸳鸯是铁灰一样的褐色,翅膀是绀青色,腹部是白底有褐色的浓斑,像褐色的碎花开在

       严冬的冰雪之上,它圆形的小头颅微缩着,斜依在雄鸳鸯的肩膀上。

        雄鸳鸯和雌鸳鸯完全不同,它的头高高仰起,头上有冠,冠上是赤铜色的长毛,两

       边彩色斑谰的翅翼高高翘起,像一个两面夹着盾牌的武士。它的背部更是美丽,红的、

       绿的、黄的、白的、紫的全开在一处,仿佛春天里怒放的花园,它的红嘴是龙吐珠,黑

       眼是一朵黑色的玫瑰,腹部微芒的白点是满天星。

        那一对相偎相依的鸳鸯,一起栖息在一片晶莹翠绿的大荷叶上。

        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背部各有一个小小的圆洞,当檀香的烟从它们背部冒出的时

       候,外表上看像是各自焚烧,事实上腹与腹间互相感应。我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就是在

       雄鸳鸯身上烧了檀香,然后把雄鸳鸯的背部盖起来,烟与香气就会从雌鸳鸯的背部升起;

       如果在雌鸳鸯的身上烧檀香,盖住背部,香烟则从雄鸳鸯的背上升起来;如果把两边都

       盖住,它们就像约好的一样,一瞬间,檀香就在腹中灭熄了。

        倘若两边都不盖,只要点着一只,烟就会均匀的冒出,它们各生一缕烟,升到中途

       慢慢氤氲在一起,到屋顶时已经分不开了,交缠的烟在风中弯弯曲曲,如同合唱着一首

       有节奏的歌。

        鸳鸯香炉的记忆,是我童年的最初,经过时间的洗涤愈久,形象愈是晶明,它几乎

       可以说是我对情感和艺术向往的最初。鸳鸯香炉不知道出于哪一位匠人之手,后来被祖

       父购得,它的颜色造型之美让我明白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之美;虽是一个平凡的物件,

       却有一颗生动灵巧的匠人心灵在其中游动,使香炉经过百年都还是活的一般。民间艺术

       之美总是平凡中见真性,在平和的贞静里历百年还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关于情感的向往,我曾问过祖父,为什么鸳鸯香炉要腹部相连?祖父说:

        鸳鸯没有单只的。鸳鸯是中国人对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这对香炉,表面各自独立,

       腹中却有一点心意相通,这种相通,在点了火的时候最容易看出来。

        我家的鸳鸯香炉每日都有几次火焚的经验,每经一次燃烧,那一对鸳鸯就好像靠得

       更紧。我想,如果香炉在天际如烽火,火的悲壮也不足以使它们殉情,因为它们的精神

       和象征立于无限的视野,永远不会畏怯,在火炼中,也永不消逝。比翼鸟飞久了,总会

       往不同的方向飞,连理校老了,也只好在枝桠上无聊的对答。鸳鸯香炉不同,因为有火,

       它们不老。

        稍稍长大后,我识字了,识字以后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像力飞奔,常常从一个字一

       个词句中飞腾出来,去找新的意义。“鸳鸯香炉”四字就使我想像力飞奔,觉得用“鸳

       鸯”比喻夫妻真是再恰当不过,“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甚至也有

       很多苦痛无处诉的时刻。“央”是求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的“和铃央央”的和声,是有

       求有报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的时刻,有许多互相依赖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怜

       惜求爱的时刻。

        夫妻生活是一个有颜色、有生息、有动静的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夫妻的世界几乎

       没有无怨无尤幸福无边的例子,因此,要在“怨”与“央”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

       移的鸳鸯。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一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几乎只有一种药,这药就是温

       柔,“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经拥抱过、热爱过、深情过,为什么有许多到最后分飞东西,或者

       郁郁而终呢?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

       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香炉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声名,千万种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

       的一缕烟。把鸳鸯从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诠释,就像鸳鸯香炉虽然沉重,它的烟却总是

       往上飞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吧!

        至于“香炉”,我感觉所有的夫妻最后都要迈人“共守一炉香”的境界,久了就不

       只是爱,而是亲情。任何婚姻的最后,热情总会消褪,就像宗教的热诚最后会平淡到只

       剩下虔敬;最后的象征是“一炉香”,在空阔平朗的生活中缓缓燃烧,那升起的烟,我

       们逼近时可以体贴地感觉,我们站远了,还有温暖。

        我曾在万华的小巷中看过一对看守寺庙的老夫妇,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在晨昏

       时上一炷香,以及打扫那一间被岁月剥蚀的小端。我去的时候,他们总是无言,轻轻的

       动作,任阳光一寸一寸移到神案之前,等到他们工作完后,总是相携着手,慢慢左拐右

       弯地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我曾在信义路附近的巷子口,看过一对捡拾破烂的中年夫妻,丈夫吃力地踩着一辆

       三轮板车,口中还叫着收破烂特有的语言,妻子经过每家门口,把人们弃置的空罐酒瓶、

       残旧书报一一丢到板车上,到巷口时,妻子跳到板车后座,熟练安稳的坐着,露出做完

       工作欣慰的微笑,丈夫也突然吹起口哨来了。

        我曾在通化街的小面摊上,仔细地观察一对卖牛肉面的少年夫妻;文夫总是自信地

       在热气腾腾的锅边下面条,妻子则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清洁桌椅,一边还要蹲下腰来洗

       涤油污的碗碟。在卖面的空档,他们急急地共吃一碗面,妻子一径地把肉夹给丈夫,他

       们那样自若,那样无畏地生活着。

        我也曾在南澳乡的山中,看到一对刚做完香菇烘焙工作的山地夫妻,依偎的共坐在

       一块大石上,谈着今年的耕耘与收成,谈着生活里最细微的事,一任顽皮的孩童丢石头

       把他们身后的鸟雀惊飞而浑然不觉。

        我更曾在嘉义县内一个大户人家的后院里,看到一位须发俱白的老先生,爬到一棵

       莲雾树上摘莲雾,他年迈的妻子围着布兜站在莲雾树下接莲雾,他们的笑声那样年少,

       连围墙外都听得清明。他们不能说明什么,他们说明的是一炉燃烧了很久的香还会有它

       的温暖,那香炉的烟虽弱,却有力量,它顺着岁月之流可以飘进任何一扇敞开的门窗。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景象,总是站得远远的仔细听,香炉的烟声传来,其中好像有瀑布奔

       流的响声,越过高山,流过大河,在我的胸腹间奔湍。如果没有这些生活平凡的动作,

       恐怕也难以印证情爱可以长久吧!

        童年的鸳鸯香炉,经过几次家族的搬迁,已经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或者在另一个

       少年家里的神案上,再要找到一个同样的香炉恐怕永得可得,但是它的造形、色泽,以

       及在荷叶上栖息的姿势,却为时日久还是鲜锐无比。每当在情感挫折生活困顿之际,我

       总是循着时间的河流回到岁月深处去找那一盏鸳鸯香炉,它是情爱最美丽的一个鲜红落

       款,情爱画成一张重重叠叠交缠不清的水墨画,水墨最深的山中洒下一条清明的瀑布,

       瀑布流到无止尽地方是香炉美丽明晰的章子。

        鸳鸯香炉好像暗夜中的一盏灯,使我童年对情感的认知乍见光明,在人世的幽晦中

       带来前进的力量,使我即使只在南京东路宝石店橱窗中,看到一对普通的鸳鸯瓷器都要

       怅然良久。就像坐在一个黑忽忽的房子里,第一盏点着的灯最明亮,最能感受明与暗的

       分野,后来即使有再多的灯,总不如第一盏那样,让我们长记不熄;坐在长廊尽处,纵

       使太阳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尽了,香炉的微光还在记忆的最初,在任何可见和

       不可知的角落,温暖的燃烧着。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随风吹笛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

       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

       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

       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

       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

       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

       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

       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

       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

       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

       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

       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

       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

       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

       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

       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

       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

       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

       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

       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

       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

       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

       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

       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

       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

       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

       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

       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

       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

       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

       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

       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

       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

       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

       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

       挑水肥的人

        昔时乡间有一种专门挑水肥的人,他们每隔一星期会来家里“担肥”,也就是把粪

       坑的屎尿挑到田野去施肥,因此我们常会和他们在田间小路不期而遇。

        小孩子贪甜恶咸,喜香怨臭,很讨厌水肥的味道,我们只要看见挑水肥的人走近,

       就捏着鼻子往反方向逃走,跑很远了才敢大口呼吸。

        有的挑水肥的人喜欢捉弄孩子,远远地就说:“香的来了,要闻香的孩子紧来喔!”

       那语调好像他就要挖一块分给人闻香一样。

        有一次,我与爸爸同行,不巧遇到挑水肥的人,我不敢跑开,只好捏着鼻子把头别

       到一边去,好不容易熬到水肥的味道错身而过。

        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

       他严肃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登子转头?”

        “因为真的很臭嘛!”我委屈地说。

        “他们挑肥的人难道不会臭吗?”

        我说:“大概会吧!”

        爸爸说:“他们忍着臭,帮我们把水肥倒在田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呀!知不知

       道?”

        我点头说:“知道。”

        爸爸忽然以一种十分感性的语调说:“这担肥的人,在家里也是人的儿子,也是他

       儿子的爸爸,我们应该尊重人、疼惜人,以后你在田里遇见他们,不可以把头转开,不

       可以捏鼻子,知道吗?”

        “可是真的很臭呀!”

        爸爸说:“你可以深呼吸、憋住气,等他们走过再呼吸呀!”

        后来,我每次遇到担肥的人,总是深呼吸、憋住气,想到他们也是人于,也是人父,

       就感觉那样的憋气使我有一种庄严之感。

        我后来肺活量大,可能与那深呼吸和憋气有关。

        现在,父亲虽然过世了,但他那一天对我说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讲完话,我们一

       起在夕阳下的田园漫步回家,田园流动着金**的光到如今还照耀着我。

        这世间的每一个众生,彼是人子,亦是人父,应善待之!

       狐狸和兔子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这样说,一位禅师与弟子外出,看到狐狸在追兔子。

        “依据古代的传说,大部分清醒的兔子可以逃掉狐狸,这一只也可以。”师父说。

        “不可能!”弟子回答,“狐狸跑得比兔子快!”

        “但兔子将可避开狐狸!”师父仍然坚持己见。

        “师父,您为什么如此肯定呢?”

        “因为,狐狸是在追它的晚餐,兔子是在逃命!”师父说。

        可叹息的是,大部分的人过日子就像狐狸追兔子,以致到了中年筋疲力竭就放弃自

       己的晚餐,纵使有些人追到了晚餐,也会觉得花那么大的代价才追到一只兔子而感到懊

       丧。修行者的态度应该不是狐狸追兔子,而是兔子逃命,只有投人全副身心,向前奔跃,

       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丧命狐口了。

        在生命的“点”和“点”间,快如迅雷,没有一点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

       兔于奔越逃命一样,我每想起这个禅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过狐口,在喘息的

       时候,一定能见及生命的真意吧!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相思飞舞

       年年如此,阳明山的花季过了,游山的人变的少了.

       樱花以烟火爆开的姿势向我们道别.

       茶花默默的留下了相约再来的纸片.

       杜鹃在春风春雨中含泪说了再见.

       去年的菅芒花早就说了珍重,魂魄飘然而去,只在芒尖上留下了来不及收的旧衣裳.

       秋天,冬天,春天那些炫人的花,都夹入了友人的相册之后,有一种美丽的小黄花安静地盛开,它的美和它的安静一样,很少很少被人看见.

       相思树的花在春天过到尾声、夏日初起时,全部约好了似的,全山处处点燃.相思花及温柔的黄与极细致的小,常使人忽略它的存在,但是因为成片成片的开放,相思树又高大,相思花的黄就染遍了山头.

       我喜欢找一个相思花围绕的角落,坐在山边等风,风来的时刻,相思树的黄花飞舞旋落,飘在我的身上,落在石上,以及洒在灰黑的地上.

       这时,我看见相思花的美不只在树上,地表上留下的印记更为可观.当我走过铺满了相思花的小径,看到初落的淡黄,昨日的菊黄,更早一些的褐黄,我为那些只知在花季赏樱、看杜鹃的人感到可惜.

       相思花的美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感的,是与天地、风云、土地相呼应的,群绿之山头,一点点的黄.风来的时候,旋转舞动的落下;到了地上也不静止,风一动,则哗然奔跑;动静皆宜的美,才显得那么饱满,那么细腻.

       是谁那这种树叫做相思树呢?是谁把这种花叫做相思花呢?叫得真好,也只有这样的花树才当得起“相思如此美丽的名字.

       相思花开,是情人初遇时的心情,霎时触动了春天,把天地都点燃了.

       相思花舞,是情人充满了感情的舞动.花朵专注于风,才使舞蹈美如飞焰;情人专神于爱,才使相思满盈天地.

       相思花谢,是情人心碎的道别,心碎于小径,心碎于巨石,心碎于一切的溪山与河畔.纵使一切都已经谢落,只留下了美;纵使一切都已经心碎,心上还有昔日的嫩黄.

       情人之间的相思,不单属于情人,也是万象的相思.

       芒花与秋日相思,以践履旧岁的誓言.

       樱花与春风相思,只对春天的爱情忠诚.

       雾气与山谷相思,每日徘徊,轻轻地叹息.

       候鸟与太阳相思,永远追随着阳光的脚步.

       潮汐与月亮相思,朔望都来赴千万年前的约会.

       ……

       这世间有了相思,河流才向下流,云彩才随风飘,山与谷、根与花、雨与河,才形成了世间的共相.

       在文学家的心里,总与世上的一切保持着神秘的相思,就如同相思花所勾起的感受、想法与心情.

       一旦文学家停止了对世界的相思,他的文学就死亡了.

       在我穿过静谧的山林或喧闹的街市时,总会不期然地听见某些相思的召唤,像是相思花突然落在我的头上.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从前,有一个失聪的人,每次看见人跳舞,都想着:“他这样手舞足蹈有什么意义呢?”有一天,他的耳朵被治好了,听见了音乐,再看见舞蹈,不禁流泪叹息:“原来舞蹈这么美,没有音乐的舞蹈根本不是舞蹈!”

       舞蹈和音乐也如是相思.

       当我看到满山的相思花,惊见了广大却隐藏的美,我总希望,或在山林,或在城市的人,都能分享那种美:那深深的、动人的、盈满的、大地的相思.

名家写景散文 2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1篇

        林清玄是著名作家、散文家,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下面是我准备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1

        林清玄用他流畅而清新的文笔,写出篇篇沁人心脾的文章。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一种醇厚、浪漫的情感,平易,却又带着一股感人的力量。他的文章,总是令我爱不释手。

        爱玉骨肉是清雅的爱好,但是一个人爱玉成痴,和玩股票不能自拔,和沉迷于逸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句话,林清玄让《情困与物困》中爱玉成痴的朋友彻底醒悟,也点亮了读者的心。

        本文记录了作者一位爱玉成痴的朋友,为了把任何一块自己所喜爱的上好的玉材占为己有而不惜一切代价。丢了房子,丢了车子,甚至也丢了工作。最终他家徒四壁,只好廉价出售自己一件件曾花了血本买来的玉器。作者颇为震撼,感慨连连。

        爱玉成痴,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爱,原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可是爱到痴迷,便是被束缚在玉的世间里,无法自拔。

        这或许看似可笑,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由刚开始的爱而到了痴迷的境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痴迷于股票的人数不胜数,沉醉于网络的人多如牛毛。他们就像是被困在茧子里的蛹,被紧紧束缚,看不见真正的自我。可是有多少人会明白,吐出厚厚的茧来包裹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啊!如果能够克制地适当玩股票也并非坏事,赚一些额外的钱,让心情更加愉悦。而多少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亏得倾家荡产,却还执迷不悟。适当地使用网络也对自己有帮助,放松紧绷着的大脑,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是有多少人,把网络这个工具当玩具,昼夜不分地在电脑上浪费光阴。当那厚厚的茧在不知不觉间束缚了自己,又有多少人只会抱怨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又舍不得咬破那个茧呢?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化蛹成蝶,破茧而出,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没有茧的包裹,没有痴迷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自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2

        记得从初中开学到现在一共读了三本散文集,它们分别是《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这几本书都非常好,各有各的韵味,但,使我感触最深得还是《林清玄散文》了。作为一名初一的学生,刚开始读他的文章感觉会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但是回过头来细细咀嚼,你便会懂得许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淡淡禅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读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不可多得的养心妙药。

        散文的第一辑就取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名字——心的菩提。这一集收录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内心的感悟为主。其中《佛鼓》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自从读了《佛鼓》之后,佛寺里悠远绵长的钟声似乎深深渗入了我的内心。隔绝了人世间的喧嚣,人的心平静如水。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有轻微的佛鼓声从远方传入我的耳畔。此时我的内心就像菩提树一样纯净、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写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丽要有清明的心与无上的觉悟,心的纯美才使人洗涤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炼,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读了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样,那充满智慧与内涵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是本书也不是用来宣传佛学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诉世人们,心的觉悟真的非常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3

        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本《林清玄散文》书,觉得很喜欢,把它买了,每一回家总是先看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少年时代林清玄所经历过的事所思所想与所悟,有许多散文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清欢》、《从人生最底层出发》,不过最让我百读不厌的便是《黄玫瑰的心》,里面讲述了一朵黄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来整株花泡了20分钟,变光彩耀人。这件事情让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记得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完试,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还很自信。第2天试卷一发下来我睁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绩刷的一下掉了下来放了学,我闷闷不乐,到了家一句话也不说,我怒气冲冲推开书房砰地一声,把门就关上了,作业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东西一肚子恼火。这时,妈妈推门进来了说道:“金圣哲,发泄怒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静下心来、查找错因、仔细一点。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什么,成功与否决定与你的努力!

        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不在骄傲自满,而是谦虚,仔细查找错因,第二次考试考了97分。我应该朝着满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个满分!

        从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涂,要振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4

        最早读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清玄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清玄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我通过林清玄的散文,知道了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5

        读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间安定下来,因为他的文章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虽然每篇文章都比较短小,但是却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含有深长的意味,使我一拿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去体会这个心思细密的人写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记忆犹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让树转变的方法》。这篇文章以一个小有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写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实验——让一棵树转弯曲。这是靠树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树倒吊着,它便会转个弯长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劝大家、我们人类不能不如一棵树,不能被外在环境击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样子,要学习那棵树一样不会堕落。

        这棵树被作者的'孩子倒吊着,就好比是我们人类生活在逆境当中,而这棵树因为向上、向光性又顽强地长了上去,可我们人类呢?有些经得住风雨的人可能会和树一样也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逆境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不会堕落,成为胜利者。然而有些人却不会适应环境,自暴自弃,随着环境一起堕落,最终,成为了失败者,这方面,他们甚至不如一棵树。

        显而易见,我们要当那些在逆境中也不会堕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实,人们有时都会有失败的时候,我们也不免因此而灰心丧气,对生活、对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们就要有超凡脱俗的精神,经历了失败过后,也培养了我们自己的人格、风骨,再来的时候,我们就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击垮了,就像树一样,无论绕几个弯,也要坚强地长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长,这才时我们所要做的,不与堕落妥协,以坚毅、刚强、乐观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林清玄的文章就好像一条条鞭子,无时无刻不拍打着我,使我走向正确的道路,并把他所表达的一个个实在且有效的人生哲理铭记在心,让我受益匪浅。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6

        经过几天不懈的努力,我终于看完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这是一本很有道理的书,收集很很多小文章,反映了许多大道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文章《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我明白了,只要内心保持宽容,外界的打扰也会消失。

        在“我”童年时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口大水缸,大到你双手不能环抱。这是用来接下雨天的水,用来洗衣洗澡的。雨水是浑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几天,水才会澄清。

        要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所以乡下的父母立了规矩,不能玩家里的水。乡下的孩子都知道这个规定。但,不玩自己家的水,不代表不玩别人家的水,而“我”家正好在上学的必经之地。有调皮的孩子会冲进来,猛地搅一下家里水缸里面的水,马上就跑了。

        “我们”又气愤又紧张,只要一不小心,他们就跑进来搅一下,因此这使我们很苦恼。

        妈妈看了看“我们”,说:“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愈在乎,他们愈高兴。只要不理他们,时间久了,他们就不觉得好玩了。”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正常生活,水,也澄清了。

        故事的作者领悟到:生命中的故事,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心境的清明追求,确是生生世世的。当我们遭到打扰时,任何的愤怒与看守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更开心,这时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追赶,而是放下内心的愤怒,等着这些纷扰澄清下来,就像那水缸的水一样。

        为了别人的打扰而愤怒不己的人,在生活中真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管怎么愤怒,打扰的人都不会减少。既然这样,还不如放下来,让自己清净下来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7

        读了《林清玄散文集》后,我内心有着许多感想。在这些散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省内的儿女一开始对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陆的儿子后他们就变得非常不孝顺,因为他们怕大陆的大哥也来抢老先生的遗产。

        文中作者认为:就算分给大陆的大哥一部分遗产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老人也认为: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

        这则故事中的儿女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让人寒心。这世间能有多少子女体贴,孝顺父母的心呀?扪心自问,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培养我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成才,到最后我们能给予父母什么样的关怀呢?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许有的同学认为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供我们上学都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乐意还会耍犟脾气。试问,当你过生日吃着父母为你准备的可口饭菜、香喷喷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你可知道爸爸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条件,正在外辛苦奔波;当你晚上躺在松软的席梦思上甜甜入睡时,你可知道妈妈还在灯下为你织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为我们的父母谱写一曲爱的赞歌。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8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9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

        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10

        每篇散文因为主题不同,所以,给我留下的启发、感想也不同。《软枝杨桃》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则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又让我明白,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让我明白,只有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谛,如果心执着停滞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是啊,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启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太好看了,结果妈妈叫了好几次都没听见。这本书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许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书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非常耐人寻味。整本书写的非常好,还让我知道了许多新鲜事物。偶尔,我看到精彩、好笑之处,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当我看见林清玄写的书时,都会拿起来读一读。因为,每当我拿起来阅读时,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11

        前些日子,妈妈买来了一本《林清玄散文》,封面的清丽与幽雅深深吸引着我。微微张开的荷花诞在几片荷叶之间,无不透露着墨香清韵之气。

        翻开书的扉页,林清玄的照片赫然出现在了视线之中。照片上的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年男子,头发长,但有些谢顶。他面带微笑,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我有些许惊讶,原以为“林清玄”是一位娴静的女士,但没想到,一位男士竟也可以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他的文章没有多余的文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一切都是那么明朗。他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真理,又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如此的接近生活。一些原本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东西,而在林清玄的笔下却可以淌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最真的感受。

        “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能找到智慧。”这是《清静之莲》带给我最深的启迪人生处处充满了智慧。《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给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算是孤身一人,在逆境中也要坚强。“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这段文字让我感触很深。我们沉溺在被“征服”的驱使中,一天一天忘记了乐观平和的心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时时痴迷于“高处不胜寒”的顶峰,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还记得他的《存在的理由》写道:甚至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为爱存在,有些为学习存在,有些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必须为了这些理由而存在,我们必须要尽全力来完成这些愿望,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林清玄的文字总是清丽悠远,拥有大自然之美。有风的温柔,花的美丽,草的坚强,以及万物的一切。

        在炎热的夏天,你可以泡上一杯清茶,翻阅《林清玄散文》,让一缕清凉的风吹进你的思绪。

林清玄散文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荷塘月色》《绿》《白色山茶花》《美丽的夏天》《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紫藤萝瀑布》 《西湖漫笔》《墨城红月》《秋韵》 宗璞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江南落雪》 古清生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s/1zzcjmv5mmy_FX1xy_TbGLQ?pwd=ur2i 提取码: ur2i

求取 关于 四个季节的散文各一篇。国内外名作家都行。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以下是我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集精选,欢迎阅读!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采花蜂

        我坐在院子里,正欣赏着一朵刚开放的朱模花,正是清晨,朱模花还带着昨夜的露水,在晨曦中微笑。

        这时候,一只蜜蜂从阳光里穿行而来,它几乎毫不犹豫的,就停在那一朵朱槿花上,那样投入、专注而忘情地吸着花蜜。微笑、带着露水的朱模花;专注、浑然忘我的蜜蜂,看起来就如同在亲吻一样。

        但是,朱槿花与采花蜂是带着什么爱情而在城市的阳台上会合的呢?这时空的无限与广大,使我感到一只蜜蜂找到一朵朱槿花就是奇迹!连结着它们因缘的线不是偶然的!

        花究竟有什么好吃,使蜜蜂穿越城市来寻找和吸取呢?等蜜蜂飞走了,我摘下那朵朱模花来吸,发现花中果然有着清香甜美的汁液。

        呀!原来在宇宙之间,朱模花,蜜蜂或者蝴蝶,也是追求着幸福、美好的众生!

        人追随情欲而在生死时空中飞翔,与一只蜜蜂飞来寻找一朵花也没有什么不同!

        情欲的本质是生死的根本,但情欲的追求中也有美好的启示。

        蜜蜂采花的'时候如此专注而深情,但它并不执著在一朵花上。

        这是为什么人们把那些风流而不专情的浪子称作是“采花蜂”的原因吧!

        我想起《佛经》里的一句话:“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就觉得人在情感的态度上,有时还不如一只蜜蜂。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吉祥鸟

        到加拿大温哥华,走出温哥华机场,看到机场的停车场有许多乌鸦,甚至停在车顶上,见到人也不怕生,鸦鸦地叫,绕在人的身边飞。

        来接飞机的朋友看我露出讶异的神情,笑着说:“加拿大的乌鸦最多了,加拿大人把乌鸦当成吉祥的鸟。”

        “为什么呢?”

        “因为乌鸦很聪明,很讨人喜欢,声音也很好听,又能维持生态的平衡,乌鸦也是极少数会反哺的鸟。”

        我看着已经归化加拿大籍的朋友,真是难以想像,在他们的眼中乌鸦就好像我们眼中的喜鹊一样。

        在中国人眼中是凶鸟的乌鸦,在加拿大人眼中却是吉祥鸟,可见这个世界上事物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改变了我们的偏见,事物的价值就改变了。

        就像我在加拿大的那些日子,几乎天天部看到乌鸦,愈看愈发现乌鸦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飞起来也很优美,一副吉祥的样子,好像穿黑礼服的绅士。

        对呀!那象征凶事的、不吉祥的是我们的心,与乌鸦有什么相于呢?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吸引金龟子

        吃哈密瓜的时候,我对孩子提起童年时代如何抓金龟子的事。

        我们把吃剩的果皮拿到树林或稻田,或甚至放在庭院的角落,到黄昏的时刻,就会有许多不知从何处赶来,闪着绿光、黄光和蓝光的金龟子,它们密密麻麻紧紧吸在果皮上,我们常常一口气就抓到几十只金龟子。

        然后,我们在金龟子的身上画了记号,带到更远的地方去放飞,看着闪着光芒的金龟子在空中逸去。

        第二天,往往会发现一些昨日做了记号的金龟子飞回来,停在果皮上。

        “我童年的时候就很疑惑,金龟子是如何在遥远广大的田园辨味,穿过树林而飞回的呢?”我对孩子说。

        孩子眼睛一亮,说:“爸爸,我们为什么不在阳台上放一些果皮,来吸引金龟子呢?”

        “这怎么可能,这里是城市,我们的阳台又在十五楼,金龟子住在林间,怎么可能飞来呢?”我说。

        “试试看嘛!试试看嘛!”孩子央求着。

        好!我们就把正在吃的哈密瓜连皮留下来,放在十五楼阳台的花盆树下。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有四只金龟子正忘情地吮吸着哈密瓜的果皮,两只是黄金色,两只是绿金色。

        孩子和我都惊讶极了,这些金龟子是如何从山林飞过广大的城市,找到阳台的这一只哈密瓜呢?它们是具备了什么样的能量呢?

        我想到,在一些微小的众生之中,其实也隐藏着更广大、更深刻、更细腻的心,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我们把那四只金龟子作了记号,带到别处去放飞,但是金龟子再也没有飞回来。

        我们好几次把果皮放在阳台,总有各式各样的金龟子从四面八方飞来,可是那画了彩色笔记号的金龟子再也未曾回来过。

        孩子非常失望。

        我安慰孩子说:“城市到底不是树林,城市不是金龟子的家呀!”

        说的时候,我感觉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而那作了记号的金龟子,是从故乡的记忆中飞来,又带着我的乡愁,飞向不知名的所在!

林清玄最短的散文10篇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秋天·秋天——张晓风(台)

       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

       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是哪个聪明的古人想起来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们喜欢木的青绿,但我们怎能不钦仰金属的灿白。

       对了,就是这灿白,闭着眼睛也能感到的。在云里,在芦苇上,在满山的的翠竹上,在满谷的长风里,这样乱扑扑地压了下来。

       在我们的城市里,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但秋得永远不会被混淆的--这坚硬明朗的金属季。让我们从微凉的松风中去认取,让我们从新刈的草香中去认取。

       已经是生命中第二十五个秋天了,却依然这样容易激动。正如一个诗人说的。

       "依然迷信着美。"

       是的,到第五十个秋天来的时候,对于美,我怕是还要这样执迷的。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能,他能。"

       "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沉默了好一会。

       "是真的吗?"

       "真的,当然真的。"

       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的、美丽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会画,一定不会。"

       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没有人会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苍郁的、沉雄的、微带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风尽子,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我忽然欢欣起来。

       "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车子一路走着,同学沿站下车,车厢里越来越空虚了。

       "芷,"我忽然垂下头来,"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同伴一个个下车了,座位慢慢地稀松了,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过。"她黯然地说。

       我们在做什么呢?芷,我们只不过说了些小女孩的傻话罢了,那种深沉的、无可如何的摇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躲在小树丛中念书,一起说梦话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现在,你在中部的深山里工作,像传教士一样地工作着,从心里爱那些朴实的山地灵魂。今年初狄我们又见了一次面,兴致仍然那样好,坐在小渡船里,早晨的淡水河还没有揭开薄薄的蓝雾,橹声琅然,你又继续你山林故事了。

       "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而现在,秋在我们这里的山中已经很浓很白了。偶然落一阵秋雨,薄寒袭人,雨后常常又现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种悲秋的情怀。你那儿呢?窗外也该换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样地适合故人之情,又怎样的适合银银亮亮的梦啊!  

       随着风,紫色的浪花翻腾,把一山的秋凉都翻到我的心上来了。我爱这样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爱得这样孤独。

       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

       远山在退,遥远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而近处的木本珠兰仍香着,(香气真是一种权力,可以统辖很大片的土地。)溪小从小夹缝里奔窜出来,在原野里写着没有人了解的行书,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页空着,我没有小令,只是我爱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大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样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秋天,这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是我深深爱着的。

       中国梅 王中朝

       每每到冬,便想到春,想春的人便三千里河山心中走遍。走的走,留的留,二十八年都是这样乘着冬日的阳光冥思。

       伴有一窗梅。

       昨夜有雪,雪自西岭来,潜入深山樵夫的梦,和着寺边未冻而不老的泉,拨着大荒和残冬,洒我们个满城皆白。

       白雪静处梅花香,小小的坡上我的梅,你低头还未思量好时,早有我的诗一撞,你瓣瓣金黄,处女般地开放了。

       如同红尘里人,与雪共舞时,瞬时的纯,霎时的香。

       江山走遍,梅岭万千。

       我心便一走再走。

       钱塘的天色已晚,青蓝的天上雪刚落完。望山的人们又去,栖霞流水冻而丁当。我便不知是苏小小还是白居易,抑或是岳王将那梅弄进黄昏里,吹梅落入月光里。

       梅的西湖,梅的典故,那些骑马的人走过风雪,走过岁月。

       只写得我窗外的月光,明明地翻出一幅画儿来,那些古旧的马蹄声,乐得清浅,忧得幽深,那星星的梅,为谁?

       绕过我梅,故国江山的残雪流成水。

       便是那清清静静的西塞山,江流如梦影儿深蓝。渔人或尚在独钓?那竿儿上没有千山的雪,只有残残的雪融着,或是那千年的一瓣儿山梅,卷飘了过来。西塞山,你的树影儿千年游不上岸,你的斜雨千年轮回成雪。

       或是只有苏轼的一箫,李白的一笛吹得你白雪往寂静里飘,山魂儿往鹭鸣里飞,梅花往那向晚的诗词里去。

       幽幽静静西塞山,淡淡远远落梅风。

       那些悠悠远远的船,是怎样帆儿一张,便摇过了如画的好江山。想必是两岸茅舍里斜挂出数枝梅,梅香飘动,大江暗涌,那些不定的灯火在船后,就千般愁一挥,万般梦一洒,轻轻地一叹:十年就这一回呵。

       我的梅,我梅的坡上,黄昏月光不停地涌来,不停地响着。

       我想:夫子的车轧过梅时,车书千里万里,夫子的江山。

       我思:江湖豪情过梅花,江湖人杰得益彰,后浪推前浪。

       谁的影儿,弄红百年梅。

       便是那故宫的红门,往千年里走,往今年里来。往那甬道上的暗示,一红、一白、一黄地飘成傍晚天空儿。那人便来。

       万里雪飘,江山多娇,故国一轮冬月俏。

       他便独自下西楼,去走残雪,听到西风云彩的浪花之声。

       江山一部辞典。

       中国的冬日黄昏,二十座小城,十八条江水,三十六页水墨,八千里灯光下:

       淡淡的枫桥有梅,静静的黄鹤楼有梅,蓝蓝的昆仑有梅。

       古驿路有梅,古邮栈有梅,古楼台有梅。

       高山流水,江山对红梅。

       我便静下来,如同构思不完江山残冬蓝夜一样,构思不完梅花。

       我窗外,缓坡上残雪点点,而寄语一般的梅疏疏地,往月光里写着不尽的芬芳。我恍惚骑着马,背着剑而挥着风雪,一路梅的中国、一路梅的人杰弄破盈盈黄昏,弄得春已从西冈上启程,微微风里已暖。

       每每残冬,每每梅花梦。

       春夏秋冬(林清玄散文)

       带孩子到百货公司,到处都挂着打折的招牌。

        “为什么要打折呢?”孩子好奇的问。

        “因为换季了。”

        “什么是换季?”

        “换季就是一个季节换成另一个季节,像现在是夏天要变成秋天了,天气就要开始冷了,短袖的衣服要推销出去,所以要换季打折。”我说。

        “那么,什么是夏天,什么是秋天呢?”孩子天真的问,却使我感到吃惊,因为想不出什么叫做夏天或都秋天,就决定与孩子来谈谈四季。我带着孩子找到一处可以喝咖啡的地方坐下,准备好好给他上一课。

        “你记得前一阵子很热吗?一定要吹冷气才睡得着觉,这种很热的天叫夏天。”

        孩子点点头。然后我说起去年我们住在乡间山上的冬天,整日寒风怒号,夜里常生一炉火,在炉边取暖,有时跑到草原去晒太阳的日子,那就是冬天了,我对孩子说,他也点点头。

        “可是春天和秋天呢?”孩子说。

        “春天就是冬天之后夏天之前百花盛开的时候,秋天就是夏天之后冬天之前天很蓝去很高的时候。”

        “爸爸,你刚刚夏天说很热,冬天说很冷,春天说到花,秋天却说到云,冷热和花云怎么能相比?到底春天和秋天是冷不冷?”

        “春天和秋天是不冷不热。”

        “这两个都是不冷不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而且两个都和夏天冬天接在一起,是怎么接的?”对于孩子的问题我震了一下,我们成人觉得四季是一种自然的演变,反而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相异,孩子内心则充满疑问。

        我说:“春天是比秋天温暖一点点,秋天则比春天凉爽一些。因为接在冬天后面,所以春天先冷后热,秋天是先热后凉。在春夏秋冬之间并没有界线,就好象我们爬楼梯一样,是慢慢发展的,而不是睡一觉,醒来就发现是冬天了。我们从一棵树可以看出四季,发芽的时候是春天,很绿的时候是夏天,叶子黄了是秋天,掉了叶子就是冬天!就像我们乡下路边的菩提树一样。”

        孩子两只胖手撑着脸颊,专注的看着我,思考着四季的问题,突然,他的眼睛闪过一道闪光,叫着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春天和秋天是比较凉爽的夏天,还有比较温暖的冬天!”

        孩子眼中的闪光一下穿进我的心坎,是呀,其实四季、时间、生命、轮回都没有断灭相,春夏秋冬是以一种绵密的姿势向前推进着,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断灭是我们的分别,在孩子的眼中,一纯净,春天是凉的夏季,秋日是温暖的冬天,这使得四季都变得亲切可喜了。

        “爸---”我又陷进不可救药的玄想中,孩子摇着我的手说,“在这个比较凉爽的夏天,你可不可以请我吃一个冰淇淋?”

        带孩子去买冰淇淋,我买了两份,自己也吃了一个,吃的时刻感觉到生命真好,就在此刻,秋天已经来了,正是较凉的夏与较温暖之冬。

        冬天也快来了,从秋天再往台阶上跳一格,冬天也只是很凉快很凉快,像坐在冷气房中的夏季吧!事无定相,因缘如流,如果在心里有春天,那么夏天是较温暖的春天,秋天是较清爽的春天,冬天是较凉快的春天,日日好日,季季如春,我们就能雀跃欢腾一如赤子,有了冰淇淋吃的孩子已经完全忘记春夏秋冬的争辩,看着孩子,我心里突然浮起一首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一个人到处去找春天,找到草鞋都踏破了,才发现春天是在梅花盛开的内部,春是冬的接棒者,是从最寒冷的地方起跑的。

        这样想,就会知道无门慧开禅师关于四季的偈是多么充满了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关夏天还有一篇备选的散文

       田园鸣奏曲

       午饭后,雨停了,天空也稍见明亮。微风轻拂,夏天特有的凉意也徐徐而来。暑日的清凉兴奋着万物,花呀草呀庄稼呀,都渐渐挺直了身腰,天地间的精灵也活跃起来了,尘世充溢着生命的气息。

       田园上最先欢快起来的便是那群两栖的朋友。雨的冲洗,水的积存,使它们洗澡、游泳更方便了,所以它们就高兴起来了,边净身,边振声高歌,嘹亮的歌声从每一棵玉米株下,每一片庄稼叶底,每一潭积水洼旁,掠过涟涟的牛毛细波,冲破莽莽的青纱屏幛,回荡在茫茫的青山白云间,千百万声却不约而同地汇成一个振人发匮的旋律——“咕—呱—”“咕—呱—”。那歌声,直上云霄,响彻天外,萦绕胸中,使人深深陶醉在这田园丰收小调的韵律中。就像有支看不见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提醒着每一个小巧可爱的演员,使它们的畅鸣趋向于协调统一。哦,看到了,那位指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她的名字叫做“自然”。她虽然使人觉得无限温柔,却有一种叫人不可抗拒的力量约束整个世界。如今,她的杰作——夏日的雨后,苍茫的田中,令人振撼的蛙鸣,却又叫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除了蛙鼓,还有一两声清脆的蝉鸣点缀其间,还有偶尔星星点点不知名的虫嘶,还有若有若无的轻风拂叶的沙沙声,更增添了这鸣奏曲的生动性与活泼性。它们巧妙地配合在一起,一直在田园上空回荡,回荡……

       与之相应成趣的画面,便是深邃的碧空下,苍劲如黛的远山,其怀抱中的广阔无垠的玉米地,地头及田边的绿树,田间的玉带般的飘入青帐深处的公路……但这画面并不静止而单调:玉米在相互招手致敬,摇身舞动,大树在沙沙地轻轻打着拍子作和,更兼满天的蜻蜓在悠闲地游弋,偶然间飞鸟的身影从碧空中滑过……这立体的画面!这唯美的画卷!

       统一壮丽的旋律,生动唯美的画意,还能说什么呢?惟有闭目欣赏罢了,惟有由衷赞叹罢了。而能够创造这一切的,只有我们伟大的造物主——自然!

       1、林清玄的短篇散文有:《莲花开落》、《蝴螺无须》、《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鸢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迷路的云》、《玫瑰海岸》、《紫色菩提》、《凤眼菩提》、《如意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烦恼平息》、《欢喜自在》、《有情菩提》。

       2、林清玄,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新大学。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3、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4、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扩展资料:

       1、林清玄的散文耐人寻味,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

       2、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十分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由于林清玄从小受到父辈热衷宗教事务的影响,以及有文化、有学识母亲的关爱,母亲的言语和入释后的经历共同塑造了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色。

       3、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林清玄的散文往往充满了禅意,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

       百度百科-林清玄

       好了,今天关于“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林清玄写的夏天的散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